「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向东继续骑行,西藏驻京办事处阶梯朱红矮墙映入眼帘,多云的天气,那些独有的阶梯状矮墙在潮湿的空气里,让我想起会不会与《酥油》里玛尼神墙一样神圣起来了呢?墙后的静谧与墙外的喧闹,让这座藏院显得神秘却又开放,严谨又包容,即像驯服的绵羊,又似雄壮的牦牛,给人平平无奇的朴实之感,又不太让人接近但立在它旁并不压抑。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48470/5fa79bc6a23d67d1.jpg)
前行不到200米,“低调”的广茗阁茶楼屈身在院内,一群热爱相声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口活儿”愉悦着广大人民群众。但这些相声演出,我真没听过,甚至生长在这里很久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它的存在。反而成了很多旅游团打卡的地方,每周一至周日都有演出,全年无休。这八人同过的院门与旁门形成鲜明对比,天壤之别。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48470/26a052f85f885c24.jpg)
很快,鼓楼近在咫尺,我两就这样不紧不慢再相遇。让我想起很多往事和人,不知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它与箭楼遥相呼应,在我看,箭楼好比是个卫士,一直守护一方安宁;鼓楼好比是个诗人,遥望远方,诉说着浪漫。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48470/fbaee37703ac620f.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48470/76d4d5956a498d97.jpg)
我迟疑片刻,靠右边继续骑行,途径烟袋斜街,有人说它像纪晓岚的大烟枪,顾名得来。整街形成于元代,初称“打渔厅斜街”,清乾隆年间称“鼓楼斜街”,清末时期改称“烟袋斜街”,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清代末年以经营烟袋、烟具、古玩字画为主,有“小琉璃厂”之称。街道内建有广福观、三元伏魔宫、烟袋斜街铺面房等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保留了传统胡同风貌 。如今,商业气息正浓,游客汇集于此。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48470/7167ece4952fb179.png)
与火神庙比肩,站在大运河桥上,眺望荷花池,炎热的风扑面,带不来远方的荷花香,但有一番“老外”的风味。外国佬一大片,眼花缭乱。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48470/5bb5b35f9e2229e4.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48470/5857fc5be51e5bdb.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48470/ed23fc4a0c850ddd.png)
顺着地安门东大街,向东继续。左面就是有名的南锣鼓巷,我曾经写过一篇游记《漫谈之北锣鼓巷》提过北锣是被遗忘、忽视的地方,那里民风淳朴,原貌遗存。
右面是火药库旧地,应该是王恭厂。它是皇家的兵工厂,又称火药局。是专门做火药的地方。正因为是兵工厂,又是做火药的工厂。所以明代把它安排在城内,而不把它布置在城外。又怕它万一爆炸影响皇宫的安全,才把它安排在城旮旯的地方,距皇宫大约有三公里。
皇城根(明、清)下,稍作休息,曾经威武城墙,被当时执政者及老百姓拆的所剩无几。
一盏青灯下,晚风徐来季,与您追忆今昔时光!
分享生活点滴,汇聚人生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