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看了场电影,《乘船而去》,讲诉江南一带,造船人同辈后代人对生活以及生死不同的态度。
好朋友说电影很小众,影响不大,外面也很少播放。偌大的电影院只有我们俩,我们可以一边看一边聊天。几个演员都比较陌生,演技应该说没有大的瑕疵。当然全剧也没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剧情和场景。
那个曾经当童养媳后来历经磨难乘着船风风光光嫁给船工的外婆是主角,大儿子由于没钱治疗早早去世,女儿和小儿子被寄予希望,考上大学,到大城市生活。留守的外婆由于无聊,总是陪姐妹去做红白喜事,一个晚上赚一百元。
离异的女儿二婚嫁给老外,有个混血女儿,在上海开培训机构,事业不顺,有点艰难,故事结尾是倒闭。她与前夫的儿子有点叛逆喜欢演艺事业,只有外婆支持他,他也天天忙忙碌碌的跑龙套,每天剃光头扮死尸风里雨里做群演挣一百元。
外婆的小儿子,从小喜欢做木工却被哥哥的影响,父亲不许,他成了个导游。大龄不结婚,有点颓废有个性。
原本各条线都各自发展,在外婆摔倒发现脑内长有肿瘤后,全部打破。
应该说整个故事内容不错,所有人物的人设也比较正,但是编辑把它改编的过于平淡,所有矛盾冲突观点都点到即止,没有引起任何高潮。在外婆住院看病是做试验继续用大代价化疗还是按老太太意思回老家过几天舒心日子,姐弟俩发生歧义。在外婆病危,一帮亲戚想事后给老太太风风光光大操大办与姐姐的不做身后表演之间有争议。有外公女婿和女儿关于培训机构去留问题的纠结。更有公司职员差点为了钱财到家差点弄出血案的危险。凡此种种,除了外婆精神错乱大喊“囡囡的救命钱被抢啦,快还回来。”一群人手忙脚乱找出钱安慰外婆时,我有点泪点,其他只是被影片中江南水乡的风景所感到,朴素的房子,朴实的拱桥,静静的水面,缓缓的小船,象画一样,配上隐约的越剧片段,感到清新感到优美。
也许是九十多分钟实在太短,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导致这种面面俱到的表诉显得重点难以突出?也许编剧是个心善之人,把许多沉重的话题不想搞得悲催,只是蜻蜓点水?
记得那天参加琴书会有个琴友问郭老师,为啥你把《广陵散》的人物都设计的这么悲?
此时,我突然也明白了,虽然生活中人人喜欢喜剧,喜欢不伤皮毛,但真的感动人心的作品,让人回味无穷,刻骨铭心的作品,大多是悲剧。悲剧更能打动观众脆弱柔软的心。
一条小船在清澈的水中缓缓而行,外婆挽着花篮静静坐在船上,她曾经坐船而来,现在微笑着坐船而去。人生就如这河水,载着人随着河流静静来,静静去。
画面很美,意境不错,只是表达的不够透彻,作品似乎有点稚嫩。当然也可能是年轻导演特有的清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