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德育三年不放松》
老师讲假期学习《社学教条》,今又读宣化上人的《教育救国》,一方面看到老师持续不断的学习,为教育事业不断精进,我也赶紧又去把《社学教条》读了一遍。两篇文章都提到八德,教育的根本,古人的用意,德为根基。
三年修德,一生无忧。这三年定在哪个年龄段合适呢?带少年君子班两个月,我感觉小学一至三年级较合适,幼儿园的孩子还小,带着读经,使作善就可以,到了小学,算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开始,这三年非常关键,育德也是关键时期。
老师说,启蒙教育,德育为主,知识为辅。现在的老师很多是时间不够用,下课铃响了,不下课,延长时间,甚至占用孩子的活动时间和自习时间,不给孩子自由阅读和活动的时间,一直想着就是多灌点,结果就是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学校。《社学教条》写的很形象,“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把学生教成这样,还怎么成才?<教约>中明示“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关于文化课的学习,也有明示“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绸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阳明先生500年前写的如此明确,然而,我们现在的老师,知道者几人?做到者几人?“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道理能明白的有几人啊?
真希望我们的《“教师的幸福”师道人生》课程能进入到每一所学校,届时老师当的开心,学生学的开心,家长也不再焦虑,何乐而不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