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29. 露与霜

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29. 露与霜

作者: 夏墨稻草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4-19 01:27 被阅读1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诗经》中一首描述对心上人相思之情的诗歌,一句“白露为霜”却意外道出了露与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秋天的傍晚或清晨,常常能看到路边的花草叶子上挂着水珠,在阳光照耀下,晶莹剔透,闪闪发亮,甚是可爱,这就是露珠。明明天空晴朗无雨,哪来的水珠呢?这说明露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直接在地面附近形成的。

    露常形成在晴朗、微风的夜晚。晴天的晚上,日落之后,地面开始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因为没有了太阳的照射,加上天气晴朗空中云量少,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很弱,就像一个人在寒凉的夜里盖了一条很薄的被子,热量散失很快,地面温度随之迅速下降,致使地面附近空气的温度也随之下降。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空气中不能容纳那么多水蒸气,水蒸气便凝结成液态的水珠,附着在凉凉的植物和其他物体表面形成露。

    气象学家把在一定气压条件下,水蒸气凝结成露珠的气温叫作“露点温度”,简称“露点”。它虽然是一个温度值,却可以表示空气的湿润状况。因为大气处于露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达到了极限最大值(饱和),气温再下降一点,水汽就会析出凝结成水滴。所以一个地方气温与露点温度的差值可以反应空气中水汽接近饱和的程度,也就是水汽距离凝结成液态水滴的程度,气温高出露点温度的幅度越大,说明大气湿度越小,人们感觉空气越干燥。

    露一般会在天亮之后,随着太阳的升起,气温的升高,重新蒸发成水蒸气而消失不见。但是,被露水滋润过的植物,就像喝足了水一样饱满圆润,精神焕发。很多科学家都认为,露的形成对植物生长具有有益的影响,尤其在气候干旱的沙漠地区,大气降水量太少,一般一年只有几十毫米。夜晚,空气中的水汽在植物叶片、茎部和根系附近的土壤上凝结成露珠,植物就靠吸收这些露水来维持自己的生长和新陈代谢,枝叶也重新变得舒展,像渴了一天的沙漠探险家,终于喝到了甘泉。因此,有的学者甚至认为,露水是气候极干旱区,植物生存所能利用的唯一液态水资源。农业社会时期的古人把“雨露”并称,并用以比喻恩惠,也证明了露水的重要性。

    有时候地面的草叶子上已经形成了露珠,温度继续降低到冰点以下,露珠被冻结成冰珠,叫作冻露,冻露实际上是一种霜。“白露为霜”,露水化成霜,大概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吧。

    霜的形成过程与露相似,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因气温降低凝结而成。只不过,形成霜的时候,水汽析出凝结的温度,即露点温度,降到了0℃以下,因此形成霜的露点温度也被称为霜点温度。另外,露是液态水珠,而霜一般是白色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植物的叶片上或者土块儿、栏杆等非生命物体上。

    霜与露一样,常发生在晴朗微风的夜晚,所以民间有“霜重见晴天”的谚语。天气晴朗有利于地面迅速降温,微弱的风力一方面为霜的形成源源不断地提供富含水蒸气的新鲜气流,另一方面保证大气状态比较稳定,有利于水汽静静地结为露或霜。风太大会把空气吹乱,使空气冷热混合均匀,不利于近地面空气的迅速降温,因此不利于露与霜的形成。天亮之后,气温升高,霜融化成水渗入土壤,或者直接升华形成水蒸气。

    霜常会给农作物带来冻害,使农作物枯萎或死亡。我们形容一个人没精打采时,就说他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霜的出现一般伴随着较低的气温,给农作物造成伤害的并非霜本身,而主要是低温形成的冻害,也叫霜冻,它是中国常见的“旱涝风冻”四大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有霜冻时不一定有霜出现,比如空气特别干燥或者风太大等,这种现象叫作“黑霜”。即使没有白色的冰晶附着在植物表面,过低的气温也会让植物体内的水分结成冰晶,给植物组织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霜冻在早春或深秋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最大,冬季虽然气温更低,但农作物已经收割,不会再受到低温的伤害了。

    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节气叫“霜降”,一般是公历10月23左右,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寓意天气渐冷,初霜出现,意味着凉爽的秋天已经结束,寒冷的冬季即将到来。现在我们知道了,“霜降”是霜出现的意思,并非霜从天而降,因为它与露一样,都是在地面上形成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29. 露与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xd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