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阳明的文学成就有那些?

王阳明的文学成就有那些?

作者: 草又生之本草 | 来源:发表于2024-06-10 19:55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读书笔记(《思想与文学:走进王阳明的精神世界》 高利华)

    本草原创摄影

    王阳明其人?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道。

      我们耳熟能详的他的经典名句,如“欲修身,先修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至诚之心,是心之本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的成就是系统性的,尤其是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是世界性的。此处,重点归纳整理 他文学方面的成就。根据相关研究,他的文学成就,一方面体现为他贯穿文学作品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体现为他以诗歌为主的知行合一的文学作品;再一方面,是以阳明哲学思想、阳明人生经历、阳明文学为基础的文学演绎。

    其文学成就有哪些?

     以下是我的部分读书笔记和理解:

    —— 首先是其奠定文学成就基础的哲学思想

    升华了儒学思想。以“良知”替代德性之知,并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关联知与行,推进了儒家哲学对知的理解。

     引发意念力研究。阳明思想中“意念”这一重要概念引入后,从“意念”和“良知”的关系出发,重新厘清“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辨清“良知”和“知识”,尤其是和能力之知的区别,阳明的良知概念蕴含着主体自觉地行善的动。

      推进知行合一的世界性实践。本质上知行在具体情境中互相建构,这恰恰可以医治西方伦理所面临的道德规则之外在困境。在阳明心学的视域下,良知不仅表现为分辨善恶的“知识”,也表现为与主体意识活动相关的“行”。基于知行合一,不仅可以从“知”切入“行”,也可以反过来从“行”切入。把知和行作为一件事来理解,或者说知和行是一个结构中两个不可分离的方面。

      意念与力行的合一.“一念发动即是行”作为阳明矫正“恶念”的主张,这个“一念”警示的恶念,而非停留在一念的善而不付诸社会行动。

      良知与天理关系.阳明强调心即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而得?”;“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也。”

      知与行相互构建.作为善恶之知的“良知”,恰恰不是知规定了行,而是知和行互相建构对方:行引发了知,知又规定了行。

      ——以诗歌为主的文学成就

      王阳明的文学,是有着全视角下自我磨砺的螺旋式叙事诗歌,在有关生命的恒久而平常的点上,带着生与死、爱与恨、情与理的问题,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问题。他的诗歌,以水为喻,以风为喻,水即是他的生命,他的一生,是意向丰富的诗意人生。

      王阳明不仅自己创作了600余首诗歌,而且自明末就不断出现以王阳明生平传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相关学院的许多诗学研究论文聚焦了“文学世界中的王阳明”这一话题。兰州大学文学院指出王阳明不仅在言仙、言酒、言侠化用李白诗中的词句,同时也学习李白的“体气高妙”的诗风,从而在对李白的拟仿和推崇中完善了诗学主张,表达了积极进取、狂者精神、“真”性情。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大连大学文学院等学院的研究则是向内聚焦于王阳明的诗文,其中重在探究王阳明诗歌中意象所蕴含的独特意旨,其中分别涉及“水”“曾点”“风”“寺庙”“花”“月”。

     ——诗意诗情概略

    水与生命。王阳明对水有着深厚的情愫,正如诗中说:“平生山水已成癖,历深探隐忘饥疲”。自然,以水为核心的意象也大量进入他的诗歌中。据统计,水意象出现在王阳明将近300首诗中,它们纷繁多姿,或为江河湖海,或为沧浪泉溪,或为雨露霜雪;或是汪洋恣肆,或是烟波浩渺,或是波澜不惊。王阳明将自己的现实经历与心灵境况与万千情态的水相联系,得到心灵的情感归宿与思慧启迪。王阳明诗歌中渗透着自身独特人格情趣的“水”意蕴丰富:以水言志,表达修心成圣、经世济民的抱负与勇敢无畏、旷达乐观的精神;以水咏愁,流露出稼穑之艰、酬志之难、漂泊之苦、别离之思、时逝之悲等忧绪;以水静心,书写旷逸淡泊之性和归隐之思。

    水与民生。诗歌中王阳明对民生的关切,对百姓的关爱,可谓,上察社稷,下体稼穑,一点一滴都是爱,一枝一叶总关情。

    沧浪之水与险。如“道在险夷随地乐,心忘鱼鸟自流形。未须更觅羲唐事,一曲沧浪击壤听”等诗句,体现出王阳明那种无畏困难、敢于从头再来的勇气。险水灵水。“月黑波涛惊”,“甚雨迅雷电”,“溟溟云雾中,四望渺涯泪”,同样以险水反衬出了自己睥睨困难的气概。生机。他在水色中寻求栖息,如诗中描写了灵动的泉潭,泉声何等活跃与生气,碧潭何等安静与明澈,广阔美好、生机盎然的自然水色有一种博大神奇的力量,使得他受启感悟到:万物运动,生生不息。

    以水咏愁。王阳明的一生坎坷流离,水,浸润了他的忧愁,他在诗歌中借水表达了深刻的忧患意识,“忧世之怀”主要指向民生疾苦方面,“忧生之意”主要指向自我生存处境方面。倾吐着他对民生疾苦、稼穑艰难的哀愁和同情,诉说着他漂泊无依、思念乡眷的孤独,喟叹着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与悲苦,也流露出他对报效无门、时逝年衰、生死别离的无奈和哀愁。

    行看水坐看云。王阳明性喜山水,水中“虚静”“恬淡”“隐逸”的气韵也影响着他的性情,一定程度上铸造了他心性淡泊、自由洒脱、心如止水的精神境界。王阳明在诗中,多以水取象,开拓空灵澄明、悠旷寂远的意境,在对景的勾勒中,传达出自我空明虚淡的心境。

    心性与水性融通。王阳明心性与水相融,精神自由和心境超然,较有代表性的便是王阳明居越所作之诗,诗中的水承载了他忧乐交织的情感,寄托了他济民继学的胸怀抱负,描摹着他磊落洒然的心灵境界,是王阳明独特人格化身,博大情怀的体现,浪漫诗情的寄寓。水言心声,水象性情。

    气象。王阳明展露了自己在一片纷扰的世事中,做到“天机动处即生意”,实时把握治国正道,莫要偏离的决心和担当。”诗歌中的文化意蕴,随着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而不断丰富。随着王阳明经历的不断丰富,曾点这一儒家圣贤形象,在王阳明诗歌中的文化意蕴从最初的个人修养,延伸到教育思想,融入王阳明追慕圣学的理想追求,到最后追求尧舜的礼乐社会,形成了郊游之嬉、教化之乐、狂者胸次、王者气象的逻辑意蕴。诗歌中“曾点形象”文化意蕴的一步步深化,这是在他特殊经历下独特的体悟与认知,焕发出对自我、社会、国家的独特思考。将自身经历和情感融于诗文,以自然笔触展现,不仅让人感受到充塞于天地之间的人性之灵明,也令宇宙多了一层美好诗意。

    风之诗意。全视角下,文士笔下的“风”、儒者笔下的“风”及逸者笔下的“风”相互贯通:“心之本体原自不动”,是说逸者部分的“不动之心”,是基础。强调“致良知”“不为外物所累”,却并不认同“毫无感知”,“致中和”,是使“喜怒一循于理”,即依从自然本性。当喜则喜,当悲则悲,由此便有文士笔下的“风”。圆融境界在很多“景明”诗中亦有呈现,文士笔下的“风”与逸者笔下的“风”紧密贯通。“生人不努力,草木同衰残”,他将天地万物皆纳入自身,不断扩大自身心性的内涵与张力,这也是他看似心随境迁却积极入世的心理基础,这个心理基础打破了文士之“风”。

    对我的启发有哪些?

      王阳明的诗歌文学成就对于我们写出好文章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我认为至少在三个方面:一是写什么?要写我们真切的生命历程,写对自然和生命感悟;二是怎么写?要以思想认知为基础,将生命历程的情理融通,质地内容为本,技艺为表;三是追求,文学上的追求,保持与人生的追求一致,正如知行合一,以做人成就文,以文化人,以文润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的文学成就有那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xw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