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九点,楼下邻居再次敲开家门,斥责儿子跑来跑去影响了他们的休息。
这件事情看上去很小,但引发我的思考很多,而且上一次敲开家门距离这一次不过一周不到的时间。
如果此事频繁发生,那就得引起关注并分析以求解决的方法。
【为什么会让楼下的邻居觉得吵?】
儿子尚才三岁半,正是精力旺盛的时期。自打会着地走路后,基本就没有过老老实实慢慢走的状态。在家不是满地爬就是跑,只要是醒着的时候,活脱脱的一只猴子样儿。
所以,昨天楼下邻居上来敲门的时候,他也正是在跑的时候,向以往一样,从客厅到主卧,从主卧到客厅,来回往复了几趟。加上建筑隔音措施少,自然楼下听到的动静就大。
所以,我首先承认,这一点是我们有过。
【能不能阻止这样的声音产生?】
事实上,上一次楼下的邻居来敲门之后,全家都进入了一个“戒备”状态,全程盯着儿子的举动,一旦他要发力奔跑,就大声喊叫:“别跑!别跑!轻一点儿,楼下哥哥在学习。”
2020年初,因为一场疫病,陡然间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大家都被迫在家隔离防疫,线上办公,线上学习等等,成为了几乎每个家庭必须接受生活方式。
楼下邻居家有两个儿子,是一对双胞胎,刚上小学一年级。作为也要参加线上教学的老师,我们全家其实很能理解和支持楼下双胞胎们的线上学习。
为此,为了防止儿子干扰他们的学习,每天上午儿子醒来吃完早饭就拉出门去“遛”(哪怕还在防疫期间),直到午饭之前才回家;回家后也被应允看动画片,因为看动画片的时候他才能老实地待在小板凳上;午饭后半小时就把他扔上床,基本一个下午不是在床上睡觉就是在床上打闹,一个下午的时光都可以在床上消磨掉,尽量不让他着地,尽量不让他产生声响。
可是,一天里,只要在家就得要蹑手蹑脚地过吗?!
以往晚饭后能带他出门去散步、骑车,计步个六七千步再回来,就能立马送进浴盆,洗澡上床,不沾地面,疫情期间做不到啊!
【我有过,她有失】
我做不到为了不发出声响,整日整夜给儿子放动画片;我也做不到为了不影响别人,制止他在有限的活动空间里像乌龟一样龟息起来;我更做不到对儿子说,为了别人的好,而牺牲自己的快乐或是喜好。
这句话,可能有些言重,但这却是我思虑了一晚上得出的结论:
——我不想他养成向我这样的讨好型人格。
楼下邻居第一次上门责备的那晚,我其实心怀内疚,也有辗转反侧,心里还想,要不要隔天买一箱牛奶送到楼下去赔不是。
虽然第二天牛奶没送,但全家人从此过得如履薄冰,不仅仅对儿子“严格”要求了,尽量减少他的活动,连我的父母在家打个太极拳都小心翼翼地,时刻都像有一个分贝警报器挂在耳边,一旦有声响,哪怕是东西掉落,都要嘟囔着自责一下,“得小声点儿,楼下小朋友在学习呢。”
也就是说,不是没作为,不是不善良,而是讨好的别人,未必能理解你的一番用心。
昨晚,白天上班在外的王先生还问,为什么以前没有上来找?
我说,大概都在家憋坏了。又或者是楼下双胞胎妈妈没上班,在家烦躁吧。
说这话,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上一次来找之后,我家的分贝均值低了,楼下的分贝值就显得高了,有时也就能传上来。
昨天上午,他家还和运垃圾的车司机吵了架;过去,也曾“轰”过在楼下天桥旁的大树下打纸牌的婆婆们;小区没规范停车之前,他们家的车长期开到楼下的人行(也是消防)通道停着,无视过路人的诅骂。
仔细想一想,整个单元其他家的小孩子都和儿子有来往有交流,只有这家没有。
所以,弄出声音我有过,但她的苛责也有失。
将心比心,相互理解,也不是单方面的,还需要靠双方共同去努力。
【尽善,止善】
最后,我连夜下单了2.5cm厚的泡沫地垫,并且让王先生今天下班后就开车取回放在老屋的旧地垫。
我想我能做的就是这一点改善,除非换一个居所。但住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遇到这样的邻居,如何相处维持好邻里关系还是一门学问。
我尽量做到我应该做的,也止步于做我该做的改善。
如果还不能满足别人的私欲,就只能怒眼相抵,从此楚汉为界,各不相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