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莉,是即使不关注韩圈的人,也经常会在微博热搜上看见的一个名字。而昨天,她再次出现在热搜里,却是被宣告死亡。
image.png01
“当你死去,全世界突然爱你”?
在韩国时间2019年的10月14日下午四点多,前f(x)成员、现韩国女艺人崔雪莉的尸体在公寓被经纪人发现。
这个25岁如花一样年纪的女孩,选择了上吊自杀。
一时间,网络上震惊四起,因为不论是对路人来说,还是对粉丝来说,都太突然了。
粉丝无法接受,他们眼中那个率性美丽的女孩,会这么突然地选择离开。
作为一个不大了解韩国娱乐圈的人,我对崔雪莉的印象大概和许多普通路人一样:此前的多次热搜(说实话,之前的热搜基本上都是关于她一些比较奇怪的举动),还有时不时刷到的一些关于她的美照。
就连我这个路人都心生不解:这么“活跃”的一个艺人,怎么就自杀了呢?
image.png而不可否认的是,先前在热搜里大批的恶评或嘲讽者,好像一下子都消失了。
像是换了一批微博用户一样,所有人都开始用同一种论调,在评论里复制粘贴似的说着网暴论和雪花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她的自杀,肯定和每一个恶评者脱不了干系。
确实,网友们的恶评对她造成了一定的恶劣影响。微博上那些喷起人来超乎你想象的言论都让人看不下去,更不用说外网那边。
不过,当我看着评论区,忽然感觉有些人的情绪好像和那些惋惜悲痛的人不太一样 ——他们似乎只是抓住了一个让自己可以爬到道德制高点的机会,用尽所有和恶评者一样恶毒的语言,像恶评者网暴雪莉一样,去网暴评论里那些,不和他们沆瀣一气、言辞这般激动的普通路人。
他们像是太久没有发泄,终于找到一个点可以尽情宣泄一样,粗暴地把网友一分为二:要么,你就是一直反对网暴的、爱她的粉;要么,你就是一直网暴她的冷漠网友。
现实是,我相信有很多像我一样的普通路人,从来不粉她,也从来不会去批判她。
因为我们并不了解,也并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故意黑她。包括一些正常的对艺人的批评,在这个时候也全部被列入他们讨伐的“网络暴力行为”里。
image image在崔雪莉自杀之后,微博上铺天盖地地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当你死去,全世界突然爱你”。
其实,我们只不过是在这个悲剧发生之后,为一个25岁的花季女孩,感到一丝真诚而理性的惋惜罢了。
那些急着战队复制粘贴去刷屏、喷人的,你们确定这是在爱她?不,你们只是在消费她的死罢了。
比起忙着把我们贴上生前网暴她、生后“爱上她”的标签,在网上怼来怼去,不如就安静地为这个女孩叹惋那么一会儿吧。
image02
是放飞自我?
还是放弃自我?
尽管我不是崔雪莉的粉丝,也对她没有过多的了解,但我仍然想知道,在她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据悉,崔雪莉生前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但抑郁症的背后,是什么呢?我在评论了发现了一些声音。
很多人联想到张紫妍事件,作出了一些猜想,试图解释她频繁在社交平台上发表带有性暗示的内容。不过因为没有实锤,以上说法的真实性无法证明,这里也不妄下定论。
但崔雪莉的精神状态有异,确是大家都看在眼里的。
以下是知乎关于“如何评价现在的崔雪莉?”的一个匿名回答。
image.gif而这些都不是博关注的马后炮。不止这个回答,现在去翻看,会发现早在先前就有很多人有过这样的想法:崔雪莉的“放飞自我”,很可能是一种在向外界无助求救的信号,一种无能为力的自我放弃。
她似乎什么也不在乎的行事方式,到底是歇斯底里的求救,还是绝望之后的破罐破摔呢?我们不得而知。
当事人已逝,外人也只能从留下的种种来推测,企图摸索出她鲜活的生命痕迹来。
image有些人可能会疑惑,抑郁症患者难道不是郁郁寡欢、沉默寡言、伤春悲秋的那种吗?然而,“抑郁”的病症症状绝不是如此单一的。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推出的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最新版本《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即DSM-5,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包括如下项:
- 心境抑郁;
- 绝大部分时间对活动兴趣减少
- 未节食状态下体重明显减轻/增加,食欲减退/增加
- 几乎每天失眠or嗜睡* 疲劳或精力不足
- 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内疚、自责)
- 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有自杀企图
- 上述症状引起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等方面的损害
注:症状至少持续两周
不过,以上内容仅供了解使用,不建议自行参照对号入座。(如需帮助,请到医院或求助专业人士。)
而随着“抑郁症”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也许需要一些更多维度的思考。
03
为什么抑郁症总绕不开明星和艺术家?
“抑郁症”这个词的再度出现,让我联想到就在前不久也上过热搜的,关于热依扎的事情。
同样,也是因为“抑郁症”。在公布自己有抑郁症之后,评论里出现了不少质疑炒作的声音。而就在昨天崔雪莉自杀之后,又有人拿这件事来怼热依扎:
image.gif image很奇怪地,似乎只要公开自己有抑郁症,却还好好活着的,就免不了要被冷嘲热讽、反复质疑。
有键盘侠说:“为什么这么多人说自己有抑郁症,真正去死的却没几个?”
拜托,真正选择自杀的,你又怎么会看见呢?能被你看见的,正是因为对活着还有一丝渴望,还有那么一丝想被拯救的欲望啊。
挣扎无望却仍渴求希望的他们怎么会想到,看客的你是这样看待他们的呢。
image许多人是会去美化“死亡”的,包括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抑郁症”。
而频繁在“抑郁症”相关信息里出现的,则是一批艺术家、明星艺人。
也许是习惯了这种捆绑式的出现,我们似乎已经认同一个定论:那些有艺术气息的人,往往容易患抑郁症;而有抑郁症的人,也往往具有艺术气息。
这个说法,把原本被妖魔化的抑郁症美化成了大众易于接受的样子,乍一听好像是一个积极正面的引导,但其实我觉得这种说法,反而有毒啊。
image想想那些普通的广泛存在的抑郁症患者,可能他们身上并没有任何符合你想象的“艺术气息”和“浪漫诗人一般的气息”,有的只是情绪不稳定、偏执、压抑等让你与之相处非常痛苦的特质。
这时候你可能会有两种想法:
- ta肯定不是抑郁症,抑郁症不是这样的,ta肯定是无病呻吟。
- 原来抑郁症是这样的吗?网上都是骗人的。好可怕,我不想靠近ta。
呵呵。
正是这种美化,给大众带来了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导致的偏见,则让真正的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越来越深。
image.gif image.gif我能理解爱她的人用这样的角度去看崔雪莉,但我还是想说:
“抑郁不美,说它美的,总是外人在强行美化它”。
抑郁是负面情绪,而长期的抑郁状态导致的抑郁症,则是一种病症。我们不去正视它,就永远会因无知而抱有偏见。
image04
抑郁症”是快被说烂了,可你也还是不懂它啊
就在过去的10月10日,这一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2019年了,即便因为各种悲剧而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抑郁症”,在被科普了无数遍之后,却还是到处充满误解和偏见。
也许你会有一种“现在的人对抑郁症之类的精神障碍接受程度已经高了很多”的感觉。不可否认,现在的教育水平和互联网的发达,让大众了解这些东西的途径变得更为便捷和广泛。
但是,我们不说全世界,就说在中国,我相信心理知识的科普程度,真没你想象中那么高。
image由于“幸存者偏差”,我们在网上看到的那么多的理解和接纳,也许只是因为在网络上有话语权的,往往是包容性强、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都比较高的人,这样的人,能接纳和理解心理学,很正常。
但在网络上看不到的,这大地上数不尽的广大群众里,可能有许多人,他们并不是没有同理心,只是文化水平有限,不能理解“矫情”和“心理疾病”的区别。
有许多人,他们不是冷漠,只是谋生一事就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没有精力和时间再去关心其他。
或又有许多人,因为一些糟糕的亲身经历,让他们无法理性地正视它。
我想起一句话:“为什么大家可以接受身体上的疾病,却不能接受心理上的疾病呢?”
是的,你骨折的时候会收到许多慰问和鲜花,但你有心理疾病的时候,你可能只会得到不理解和疏远。
image.gif image.gif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是有问题的。
因此,一件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就是压垮他们内心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有的人还要踩在上面,高高在上地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要知道,你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们未必也这么觉得。因为他们生病了啊!他们没有办法像正常人一样去认知那些事物。
image.gif image马上就要2020年了,这个数字看起来像是我们又迈向了一个新时代一般。
不知道在哪一个时代,对抑郁症、以及所有心理、精神病症的误解和偏见能够消除呢?
好吧,消除是不可能的。只希望不要再出现其他的“崔雪莉”、其他的乔任梁、其他的张国荣了。
imag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