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忠实的红楼梦迷都会把这本书放在床边或者是工作桌面,随时的跳读翻阅,但这里有一个技巧,就是在跳读之前一定要清楚红楼梦的几个环节,这样才能让跳读读出你想要的东西来,而今天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跳读之后得出的一个自认为曹雪芹原意的理解,供大家闲聊或者是嘲笑,文章有点长,希望大家可以细心的读完它。
首先大家自己要通读几遍把红楼梦分出几个部分后才能跳读,前五回是大纲这个大家都应该很清楚,曹雪芹把几乎书中的主要人物命运都做了提前的剧透,然后从第六回到第三十六回我自己把这一段叫薛宝钗、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感情磨合期,第三十七回到第五十五回是她们大观园的美好生活期,从第五十六回开始红楼梦真正的悲剧就开始上演了,这时起,大家读起来就会明显的感觉到大观园就像一个乐园突然间就开始不断的浮出了很多小鬼(婆子)一般感觉,今天这个小鬼咬一口,明天那个小鬼咬一口,大观园的孩子们开始应接不暇的对付反抗这些小鬼们。
一直以来我们读红楼梦,几乎所有人都会争论林黛玉和薛宝钗谁好谁坏,以至于现在明显的有拥林派和拥薛派,因为书中从第八回就开始写两人天生就有一种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金玉良缘,一个木石前盟,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读者为此掐架也不是没有可能,但突然之间到第三十六回这种矛盾就没有了,这个节点就是薛宝钗听到了贾宝玉梦中的那句话: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然后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薛宝钗与林黛玉交心,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这里,两人关系形同姐妹。当读到这里的时候,很多读者都还没来及转换心态,仍然停留在她们之间的互相争斗上,就这样被曹雪芹一脚急刹车给甩了一下,于是很多人开始拿后来薛宝钗的燕窝做文章,什么下了药啊,什么后面怎么林黛玉说泪少了就是燕窝的问题等等。
其实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先不要急于下结论,通过熟读红楼梦,然后进行跳读就会琢磨出一点点端倪,我们要理解她们之间和好,曹雪芹为此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就要通过了解红楼梦大纲然后进行跳读选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在红楼梦的判词里,我们就知道林黛玉和薛宝钗同用一首判词,钗黛合一也是脂砚斋透露给我们的一些信息,这说明她们和好是文章的大关键之一,最后黛玉的死也是泪尽而亡,曹雪芹没有给过我们任何关于薛宝钗害黛玉的有力证据,因此我们不应该抱着偏见继续以偏见的心态去分析,重新归零。
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这样一段内容,很有意思,就是贾宝玉的贴身书童茗烟给贾宝玉买回了很多禁书,曹雪芹特为的列阅了这几本书名:“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然后紧接着贾宝玉拿走了一本“会真记”,不要小看这个细节,会真记可不在上面的书名里面,因此我们再看我后面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几个书名是曹雪芹特别的透露给读者的。
我们再看看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回目是什么?是杨贵妃和飞燕,再看看四十五回回目“金兰契”,和这些一起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家可以百度一下飞燕、合德、杨贵妃、金兰契这些词汇,要不就是两妇侍一夫要不就是两女同生共死不离不弃。这让我想起了曹雪芹在前五回总纲里提到的一句话,就是“美中不足、好事多魔”把这句话掺进总纲,我们就会抽出另一条辅助的故事脉络,而这个故事脉络的核心就是要“美中不足,好事多魔”,从一开始的分,到中间的合,然后到最后的分,所以说中间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合是曹雪芹写的真意,他们真正的和好如一,钗黛合一的判词是就是告诉我们他们和好就像亲姐妹,或者就是两种最美好的人格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美,在这里我还要提醒大家,有一个理解一定不要忽略,就是每次林黛玉吵架的时候,总会解释,她不是在吃薛宝钗的醋,而是说贾宝玉不要不懂她的心,这一点很关键,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写?原因我在后面这几段内容给你解释!
我们分出的这条故事脉络大家千万可别与其他故事线掺和,独立的参照的去看,你会发现书中很多这种合二为一的内容,大家还记得太虚幻境与贾宝玉云雨的是谁?“兼美”就是贾宝玉眼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合体,书中关于这样的描述还有很多,如贾宝玉看到薛宝钗的胳膊,意淫到:长到林妹妹身上该多好?这就是曹雪芹悲剧红楼的核心,从分到合(完美),再到分(不完美),鲁迅曾经这样说:悲剧就是拿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损毁给人看(大意非原文),曹雪芹就是要亲手把他们之间的情感故事做完美,然后再打碎,这样才够震撼,才够悲剧,才够醒悟!也是总纲的那句话“好事多魔 美中不足”。
这就让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八十回之后,有可能双方家长已经认可薛宝钗和林黛玉同时嫁给贾宝玉,在古代贵族家庭里,三妻四妾,这个三妻就是指的不只是男人只有一个正室,不然书中曹雪芹不会提这么多的“兼美”的内容,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所有的暗示和判词都没有暗示过林黛玉的婚姻是被抢去的,或者怀恨薛宝钗的内容,而更多的是暗示她没有等到那一天,因此这个由分到合再到分,最后这个分却不是因为姐妹反目,而是因为天灾人祸!如果大家觉得这个猜想太过于大胆的话,那再看看六十二回薛宝钗给林黛玉献茶的内容吧!
文:饼子
欢迎关注公众号:饼子读书,和我一起聊名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