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骨子里其实是重实利的,而宗教又是距离实利最远,距人心最近的东东,所以世界上主流的宗教,比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均来自于人家的老祖宗。即使传入中国后,很多也被我们改头换面,成为修身养性或解决问题的工具。比如,佛祖在印度是助人脱离苦海的,中国人更多地是祈福之用,一出一入之间,天壤之别。但中国人又是海纳百川的,所以在几乎是所有中国人启蒙文化经典《西游记》中,会把儒释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中国人的天界。但在今天的世界,随着科技和经济发展,温饱甚至小康都不再是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已经不单纯是物资层面上的了。就拿衣食住行来说,即使平民和富人之间,其中的差异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而我们面临的“人生之苦、人生之困”却丝毫没有减少,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因为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反而增加了生命的难度。因为在大家都贫困的时候,温饱问题成为主要矛盾,所以能够有吃有穿,好好活下去就成为多数人的目标;等到吃穿不愁后,才发现需要发愁的其他东西更难办。所以不得不说,重实利是因为穷,可是解决了穷的问题,苦海依然无边,这才是人生的真相。
西方人在渡人渡己的路上,其实也没有那么顺利,否则历史上就不会出那么多辣眼睛的宗教迫害和战争。好在历史可以狗血,可以倒退,但从来没有能阻挡住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当人,对于什么是幸福问题,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际遇和悟性不一样,对幸福的理解差别也很大。所以讨巧的办法是研究它的反面,即不幸福(佛家称之为“苦“)的问题,答案会更聚焦一些。或者借用查理芒格的决策逻辑,“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就会把问题引导到战术层面。忽然想明白了为什么facebook会把核心价值观确定为“不做恶”,因为阐述清楚“要做什么”很难,不仅繁琐还没有边界,但表达“不去做什么”就会直击核心,也容易贯彻,对于学计算机出身,深谙逻辑的理科男扎克伯格来讲,做出这个选择就不足为奇了。其实,毛泽东爷爷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也是采用这种简单又有效的方式,在管理学上,我们把这个叫“负面清单”。
其实,对一个人而言,在寻求解脱的路上,确定“负面清单”的意义也是富有革命性的。前几天机缘巧合,在一个不太有名的寺庙里闲逛,看着佛家百态,忽然就感受到了人家的“无分别,无嗔无恨”的境界,无论身份如何,是否名列仙班,却是各自自在,自得其乐,不互相打扰,不自我膨胀,沉浸在内心喜乐平静的世界里。这种境界距离佛很近,但距离人很远,所以只能在此情此景才会被我等凡人感受到。但感受归感受,自知那是极难修炼的境界,要不唐三藏师徒四人也不会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了。普通人没有到那个境界,要是非得哭着闹着成佛,早晚会被各路或内心或外在的妖魔鬼怪搞死。但不成佛却不能逃离苦难,这才是人类的宿命。接纳宿命却不轻言放弃,这也是生命意义所在。
“惹不起躲得起”,面对苦逼人生,找出“苦”所在,绕开陷阱,就是老祖宗教给我们的智慧。“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会让我们学会敬畏和谦卑,这个世界、众生都有其内在规则和运行逻辑,无论你在还是不在,高兴还是不高兴,都无法让它们围着你转。但“见自己”就跟别人关系不大了,在自己的王国里,自己就是国王。可惜,很多人把这个权利交给了命运或别人,所以因外人外物或喜或悲,因名利欲望或恨或怒,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心魔吧。
但知道心魔又能如何呢?连王阳明都感慨“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成佛容易,谁还会千难万苦去修炼呢。我们无法成佛,因为没有那个悟性,放不下生死名利,更吃不了那个苦,耐不住那个寂寞,所以只能去关注“佛性”的负面清单了。不成佛可以,但尽量不被心中的魔所控制。当然,因为各种环境差异,每个人心目中的魔性也不一样。从佛家看,这个魔在形而上的层面是“执念”,是“自我”。一个人有执念很正常,但过度陷入执念就吓人了;一个人“自我”属于本性,但极端自我就容易迷失。当然,佛家还有很多更高深的说法,但对普通人而言,“不成魔”,“不做执着的自己”,感觉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见过了天地的沧海桑田,见过了众生的苦难喜乐,最终还是要“见自己”。做自己的国王,接纳自己的执念,但要对执念保持足够的警醒,不被执念所左右;接纳自己的好与坏,永远相信有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被别人的高大上吓到,也不会被虚幻的自我闪瞎了眼,作一个普通但生命力顽强的众生,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