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省时36计·第2.1讲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12月10日“崔律精时力之高效省时36计”系列第2.1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今天做任何事之前,都问自己:这个任务可以不做吗?
<实践日志(记录)>
1.我在本讲中的收获:
1.1丹燕提到学了金字塔原理,黄金三分法,各种架构用来看书、看事物、分析问题,确从来没把这个架构装在脑子里,似乎我也有类似的情况,不过这几天通过和孩子一起做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我发现我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尝试使用学到架构,慢慢的让它和我的大脑建立联系,现在很喜欢举一反三这个词。
1.2时间分配,时间花费分为无事做和有事做,有事做又分为低效(中低效)和高效,高效又分为低价值和高价值。时间花费通过事情、做事的效率、做事的价值这三个层次,将时间花费和高价值任务联系起来,而且通过比例对比更容易找到高价值任务。
1.3利用二八法则来减少时间,具体减去哪里的时间呢?应该减去80%时间里低效或低价值的事情。
1.4具体可以通过问自己来做减法,写入日清单的任何任务,在执行前可以问自己这个任务可以不做吗?还可以进一步问自己这个任务对我重要吗?对公司重要吗?如果不做,后果会怎样?如果做了我能收获哪些?
1.5常见的多余任务有哪些呢?比如:不必要的会议;超越界限,主动或被动接受请求,做不属于自己的事情(下属、同事、家人、孩子);反思了一下自己,后面一类比较多,今天晚上跟孩子的相处方式做了一些改变。
1.6做事的两大选择,一个是“yes”,一个是“no”,拒绝中间的灰色地带。
1.7如果真的有“不得不做”事,可以将把消极思维的“no”转化为积极思维的“yes”。
1.8时间是单选题,在同一段时间里,你选择做A,就等于放弃了B、C、D。如果你有更好的选择,那么放弃A,如果没有,那么把A做好。仔细读了三遍这句话,发现生活中的自己会有三个误区,第一个,忽略时间是个单选题,比如亲子活动+学习,不懂的舍弃最后两手空空;第二个,忽略其他选项,发现被应该思维,这应该是学习的时间;第三个,忽略选择,其实可以对比,找到最高价值的那个。
2.我今日减掉的任务:
2.1今天花费30分钟来思考今天一天的安排,果断决定了跟自己价值、投资关联的每日三件事,删掉哪些小事,日清单清爽了不少。
2.2下午同事请求帮忙,我成功体验了一次拒绝他人,发现结果没有我的帮助,同事照样可以完成任务,那么这个任务就属于做减法中消除的对象——80%的不必要冗余的时间。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暂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