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雪梅读写交流群
073+城市蚯蚓+释若公式写作+阅读理解

073+城市蚯蚓+释若公式写作+阅读理解

作者: 城市蚯蚓 | 来源:发表于2019-02-01 06:52 被阅读249次
    第一题(500字)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推荐。

    《寒风起,它如阳光温暖你》

    一本小书,读完它你只需5个小时。

    在这5小时里,你将看到十几副宛如莫奈油画般的精美插画,让你赏心悦目

    073+城市蚯蚓+释若公式写作+阅读理解 073+城市蚯蚓+释若公式写作+阅读理解

    在这5小时里,你将感受到大自然的诗意变换,闻到春天泥土的气息,初夏蔷薇花开的芬芳,听到春风河岸柳条摆动的窃窃私语,初秋黎明破晓前芦苇吹奏的笛声,看见夜晚月亮徐徐升起的浪漫,冬天大雪覆盖森林的惊喜,远离尘嚣,让心灵得到真正的归园田居。

    在这5小时里,你将看见4只可爱的小动物:善良好奇的鼹鼠,机智大方的河鼠,行侠仗义的灰獾,自大疯狂的蟾蜍他们生活在泰晤士河畔的许多奇幻好玩的故事,他们之间的友谊和温情会深深的打动你,让你在寒冷的冬天感到春日阳光般的温暖

    你还可以跟随一只航海鼠跳上不同的航船,畅游在欧洲美丽的沿海城市中感受不一样的风光,让心做一次畅想的远航

    在这5小时里,你还能读到许多来自动物界的人生哲理金句,比如:“在忙忙碌碌的众生当中,做一条真正的懒狗是多么的惬意,你会发现,真正的休憩,不是自己休息,而是看着别人忙碌”,“只有回到家里,你才能感觉到踏实安心,真正的做自己的主人。”从而获得一次次精神的共鸣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将5个小时分给一个星期,在每个清晨读上一段,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开启新的一天,或在夜晚入睡前读上30分钟,带着温馨的遐想安然入梦

    这就是英国作家肯尼.格雷厄姆的世界经典名著《柳林风声》。身为银行家的他每天为儿子讲上一段自己编排的动物故事,儿子离开后他继续用写信的方式继续为儿子讲故事。后来这些床头、信中的故事被写成了此书。这本满满的父爱蕴育出来的书,让每个人读来都倍受感动
    在书中,他用细腻典雅如诗一样的语言描述着大自然的一切动作,他说春天无孔不入的来,夏天以野蔷薇的登台而宣布正式到来,在恭候已久的大地的边缘,月亮堂皇的徐徐升起,她摆脱了地平线,无羁无绊的悬在空中,这都让人读来心旷神怡

    这本由大自然的声音和气息交织而成的书,轻柔的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我们会突然体会到生命的欢乐,人生的温暖。

    我推荐两个优选版本。


    第二题(1000字)听课笔记,体会式笔记,而不是摘抄课堂内容。

    《 释若阅读理解法,专治4懒虚伪的读书人 》

    释若老师开堂就说,阅读分为六个层次:信息,刺激,娱乐,知识,思想,审美。

    其中信息,刺激,娱乐,是浅层的阅读追求,停留在瞬间的信息阅览,感官心灵刺激,获得一时的愉悦。

    而知识,思想,审美,是在浅层的阅读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提炼出来的知识点,理解到的一种思想,达到一种审美的认知,能够发现总结出书中好的地方在哪里。

    我想这芸芸众生之中,像我这种只停留在浅层层次的虚伪读书人占了多半。
    我们大多时候仅仅追求读完一本书的这个事情,读完合上书就全然忘记了内容,有时候还要拍照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自己的努力。
    结果别人问起,竟说不出一二三,真是尴尬至极。

    为什么呢?我认为有四懒
    懒散的态度阅读,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
    懒于动脑筋思考,不愿意在脑海里加工。
    懒得拿笔及时记,总觉得记不记没关系。
    懒得回头再翻看,书扔一边,再无过问。

    所以在这种浅层阅读过程中我们没有把信息内化为知识,把刺激转化为思想,把读时的刺激转化升级为审美的愉悦,那么必然说不出什么内容,好在哪里,哪里笔记吸引让都说不出,于是自然就沦为读读完则忘,忘而不能说,更不能传递的虚伪读书了。

    1.那么我们如何能把虚伪的阅读便成充实的阅读呢?

    释若老师在课堂里详细了讲解了阅读理解的四大内容:
    一速读,快速阅读掌握书的大概脉络
    二精读,对于文中感兴趣的点
    三笔记,在阅读时边看边记,
    四复述,把有用的知识,感人的句子,或是有意思的段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如果我们能在一次阅读中能够遵循这四个步骤的完成,那读完之后绝不会口中无言,自然也就不会沦为虚伪的阅读了。

    具体怎么操作呢?

    首先,准备一只笔,用来引导阅读,让眼神跟着笔尖在书上游走。这样的好处是让身体端坐并能把随意懒散的阅读态度,变成严肃的阅读。
    只有严肃的阅读,才能全神贯注,集中精神,迅速的获得知识的信息。

    也只有严肃的阅读,才能让我们更有动力一口气把书读完,否则,我们就会很容易的被上一个厕所,或者看一个短信就中断了阅读的前进。

    接着,在阅读的过程中刻意的练习快速阅读的技能。除了用笔引导外,释若老师给我们讲了两个方法:仔细阅读书的封面,序言,推荐语,目录和评语,掌握书的内容和脉络。
    然后是双目扫视,多行扫视及反向扫视,来发现书中的引起自己兴趣,或是重要的知识点及文字段落。
    然后准备一个思维导图软件,或是本子,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

    我之前阅读一本书,几乎没用过这个方法。在一遍听完老师的课后,我立马用这个方法去读《柳林风声》。
    这本书我原是打算用1个星期读完,没想到边读边记,竟然五个小时读完了。而且更令我惊讶的是合上书,我能清晰准确的说出书的目录,里面的12个故事的情节脉络,以及一些很细节的景色描写,还能总结出故事里人物的性格及行为特征。

    这对于以前,我说压根做不到的。这种变化,让我激动,内心充满了感激,这个课程真的很实用。同时也为自己感到幸运,人生第一次报班,就遇到这样一个好老师。

    2. 严肃做笔记也很关键。
    第一次用边读边记的方法,虽然确实有效果,
    但是我发现,当我在写第一道作业题时,我并不能把我的笔记拿来做参考和索引,书中的一些内容和句子我还得再翻书去找,有部分内容还得再去阅读整理。我发现我的笔记有三大问题:①太过随意,字迹潦草。②没有章法,逻辑混乱,没有重点。③没有及时将心有所动的文字进行记录,复述或者转述。
    到底该怎么更好的做笔记呢?
    于是我又再回头去听了一遍课。
    老师给出的详细的笔记技巧,这第一遍我是完全没用啊。

    根据老师的讲解,我读的是第二类书籍,那么我需要画三幅图。
    ①人物关系图。
    ②时间轴线,故事进展图。
    ③人物出现的地点图。

    《柳林风声》的故事相对简单,但里面的语言优美,场景描述生动细腻,动物性格多重,还不乏许多精句。
    所以我结合这两张图给自己重新设计了笔记要记的点,:①故事的主线图。②在每个小故事里动物的性格特征,比如善良,温柔,机智等等。③把书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用复述的方式进行记录,长的缩写,短的有启发的进行扩展,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写。④标记特别喜欢的内容,便于进行再次的查找和精读。

    有了这次的经验,读人物传记的时候,我就能严肃的阅读,严肃的做笔记了。

    写到这,我发现释若老师的布置作业内容层层相关,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是对课程方法的运用,写作业是对掌握技能的锻炼。用四道作业题帮助我们一步步掌握这些技巧,释若老师真的是太用心了。
    所以我们也得做很用心的学生才对呀!


    第三题、在荔枝微课,释若老师的读书专栏“噢耶,读书来了”,听老师解读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并写下你对RIA读书法的理解,500字以上。

    《只恨相见太晚的RIA阅读法》

    RIA 读书法是拆书帮主赵周写的一个高效阅读法。它主要帮助人们快速的从一本书(主要是致用类)中获得解决自己经历听闻遇见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1、那RIA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R =read, 即阅读的意思。
    在这个方法里指的阅读书中某个章节,片段,而非全文阅读。

    I= interpretation, 即解释,说明,阐明的意思。
    在这个方法里指用自己的语言重述总结知识点,以此引导促进自己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A = approriation, 即挪用,借用的意思。
    在这个方法里指的是读者把书中的知识分解,拆开,为己所用。

    这个A呢 ,又分为两个部分:

    A1=association,即联想的意思。
    这里指联想回顾并写下自己的生活工作思想中和知识点相关的经历,问题,经验等,把知识点和自己的经验真正的连接起来。

    A2=answers, 即答案的意思。
    但这里我的理解是这个复数形式,因为答案不止单一的一点。
    我们需要在书中找出并写下针对A1中列出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且规划好目标,详细的列出完成这个目标的步骤和行动等。

    2、那么我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又如何去运用这个RIA法呢?

    在释若老师的《哦耶,读书来了》栏目的第五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个人学习能力升级指南》中,我们能听到七个步奏:

    step1 :选书

    确定选对一本书,是致用类图书。比如沟通管理,谈话的艺术,克服情绪的办法,做零售的话术技巧等等。

    step2: 删减
    用老师在公式写作课里讲到的快速阅读方法,阅读封面,目录等,判断出书中对于自己有用的章节知识点,进行精读,对于自己无用的点可以暂时的舍弃。

    step3: 贴I 标签
    在I 标签上重述知识点,总结启发。

    step4: 贴A1 标签
    把与I联系的经验,问题写在A1上,贴在I旁。

    step5: 贴A2 标签
    把针对A1的答案和解决办法,规划的目标,分解的步骤写于A2,贴在A1旁。

    step 6: 贴有标签的书页
    把贴有标签的书页再贴上标签以作和其他页面进行区分,便于查阅。

    step7: 抽出A2,贴于每日可见之处。

    在这里,我觉得还可以用三个颜色来区分标签,别如I 用红色,A1用黄色,A2用绿色,
    那么在进行抽离A2的时候更加方便快捷。

    3. 我自己对便签阅读法的小试应用

    因为在村,我身边只有一本《柳林风声》,没有致用类的书籍,恰好写第一道作业题的时候,我自己的笔记杂乱无序,所以我参照了便签阅读法,重新阅读验证我的总结是否合理。

    我把便签按照释若老师讲的2W1H分成了三个部分: who, what, how,即故事的人物who,做了什么(故事情节)what,表现主角是什么怎么样的how,来进行贴标签的笔记(没有真标签,只有多颜色的笔)去快速的阅读了第二遍,遇到一个人物就新选一个颜色去写,每个w,h的“标签”颜色不一样,读完后,我把how的颜色抽离出来,进行整理融和。我发现我还可以把每个小动物在整本书里的故事串连起来,以及更加丰满的说出每个小动物的性格特征。

    经过验证,我发现RIA,不仅是一个很好的引导阅读的方法,更是一个教做笔记的好方法,真是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第四题,按照阅读理解之重述方法,写1500字以上的人物传记

    《从官二代到“乞讨”为生,他在艰难中成就了伟大》

    杜甫,做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开启了承前启后的诗歌风格,他将唐诗乃至整个中国的诗歌史推向了一个巅峰,苏东坡说诗至于杜甫则毕,后世更是称他为诗圣。

    然而伟大诗圣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却是日趋贫困的潦倒中度过的,他从一个衣食丰足的官二代逐渐走向普通的大众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从侍奉皇帝的官员最终沦落成为耕地卖药的疾苦百姓,他住过窑洞,草屋,寄宿过别人家的阁楼,也时常在山中茅屋生活,最后在这天地之间,却像一只飘飘无所依的沙鸥一样在陆地上找不到歇脚之地,死于一叶扁舟之上。

    他的一生,是时代的悲剧,也更是时代培育伟人而悄悄安排的磨难,因为只有真正的走向了人民,他的格局和思想才能变得宏大和深邃,只有深爱国家和人民,一个人的精神才能变得伟大。

    712年,杜甫出现在河南巩县。
    20岁之前大部分时间在洛阳学习诗词歌赋。
    20 -24岁 在江南一带旅游
    24岁考进士不中,继续漫游
    24-30岁,在齐鲁之间漫游
    33-42岁 漫长的求官时期,看见官僚的腐败。
    43-46 为官时期,恰逢安史之乱。在战乱和不断迁移中看见战乱支离破碎的国家和悲惨可怜的百姓的疾苦。
    46岁 辞官,这他人生最奔波的一年,从华州到洛阳到华州秦州到同谷,再到成都,他在一步步的走向人民。
    47-52岁 在草堂生活,靠近百姓。
    53-55岁,夔州生活,真正为农民
    55-58岁 漂泊在西南之间
    58岁 死于一叶扁舟之上


    如果把杜甫短短的58年人生化为几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晰看见他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向贫穷,走向人民,成为百姓,而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漫游十年,泰山望岳,天下苍生在他脑海像烟花一样闪过。关注人民的视角正在悄悄萌芽。

    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几岁时母亲便去世了,于是他被寄养在洛阳的姑妈家。洛阳是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杜甫在这里习诗学文,以祖父杜审言和六朝著名诗人谢灵运和庾信等为他的榜样,所以七岁就思壮,开口便能咏凤凰。
    在他24岁参加进士考试之前,他漫游各地,带着一颗雄心壮志去看世界。“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就是他狂大的表现。

    24岁他回到洛阳参加了人生的第一次进士选拔赛,然而这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少年,因为缺少了对社会国家现实的思考而落榜了。
    这场考试像我们大学毕业时去投简历面试一样,杜甫在笔试环节就被淘汰了。
    但他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此时的他仍然充满着自信与狂。落榜之后他又开始第二次漫游。

    在这次漫游中他遇见了高适和李白,还跟随李白一起寻仙访道,陷入对李白的狂热迷恋之中。
    但他与李白终究不同,李白是真心追求自由的人,而杜甫,因为长期处于对家族的骄傲中,自然而然受到祖上杜预和祖父杜审言的影响,前者为官成功,后者为诗厉害。所以杜甫的政治理想是当官为皇帝国家效力,在政治之外还要认真经营是吾家事的诗歌事业。
    于是,和李白分手后,他回到了长安,开始了近十年之久的漫长求职道路。

    第一步走向贫穷:父亲去世,他放弃继承权,失去经济来源,在几番折腰求职的卑微中,看到统治阶级的腐败。

    父亲的去世,让40岁的杜甫第一次感到经济的艰难。

    这时的他为了谋得一官半职已经在长安漫长的旅居了7.8个年头。在这期间,他等来了第二次科举考试,然而命运就像安排好的,时代一定要把杜甫推到一种艰难的绝境去成就他。这次考试他遇到了奸臣李林甫,一句“野无遗闲”居然破天荒的实现了历史上的0录取。
    这对于已经40岁的杜甫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父亲在这个时候去世了。杜甫把继承官位的名额和大部分遗产留给了继母和他的孩子。
    这时,失去经济来源的他,对于一个官位的需求就变得更加迫切了。他开始给皇帝写信,给所有可能帮他谋得官网的人写拍马屁的求职信,在信中极力的夸奖那些人的业绩,又真诚的说着自己的可怜。
    最后43岁的他终于迎来人生的第一个官位。

    第二步走向贫穷,是他辞掉官职,在甘肃的奔波之中,走向人民。

    时代对于他要造就每一个伟大的人物都会故意磨练,那些成为英雄或者伟大的人总免不了受到或是身体的摧残,或是精神的折磨,抑或更多的遭遇。时代给予杜甫的就是故意在他的政治理想中刁难,把他推向社会的底层。

    杜甫从43岁始当官,恰逢在安史之乱爆发,他在战乱中只身奔赴新的皇帝,皇帝感其忠诚,让任命左拾遗,他十分这个谏官的功能,不停的给皇帝上着一封又一封的谏书,也力挺被贬的宰相,最后他彻底惹怒了皇帝,被贬华州去当一名文员。

    从长安前往华州的一路上他看见因战乱而受到到迫害的老百姓,《兵车行》和《三吏三别》的诗歌就作于此时,他把战乱带给普通百姓的痛苦刻画得真实动人,让后世无不为之落泪。

    在疲于琐碎的工作之中他发现这和他理想中的当官为国做事相差太远,又恰逢洛阳沦陷,于是他辞职带着家人逃向秦州。

    在秦州奔走的几个月,他用双脚攀越高山,也淌过寒水,在疲于安家和经济的盘算中,写下了秦州杂诗和十多篇山川的景物诗,这些诗篇形成了一幅长长的画卷,如实的记录着秦州一带的风光,为后世提供了欣赏和研究地貌的价值。

    第三步他从秦州来到成都,住在郊外,耕地种菜,靠近了百姓。

    在秦州的杜甫没有真正的朋友,生活也变得极为艰难,为了避免囊中无物的羞涩,他把唯一的一枚钱币留在包里。
    这个时候,他的朋友高适等人在四川当官,他便来到成都,向他们讨要生活的救济。
    他把草堂建在郊区,靠近农村,在那里种菜养鸭,他以一个农夫的样子靠近了百姓。

    在暂时的轻松闲逸下,杜甫始终也没有忘记担忧黎明百姓。他的茅屋被风吹烂,床被暴雨淋透,他长夜不眠却想着天下的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强烈呼喊。

    这一时期,他留下了将近500首诗,诗的题材从山河草木花鸟到风电雨雪,从长官到百姓到农夫,他给后世描述了锦绣繁荣的成都及周边的生活和风景,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第四步,是离开草堂,到夔州靠种柑橘为生,成为了百姓。

    在蜀郡居住了5年,那些他赖以为生的朋友要么去世要么离去,他也只能跟随着搬迁。
    来到夔州后,他向当地的官员索求救助。那个官员很慷慨赠予他几十亩柑橘地。这时的杜甫就真的成为一个靠土地而生的农民。

    因为视线被山水的阻碍,杜甫看不到那么多国家的支离破碎的样子,百姓颠沛流离的辛酸,
    他把重心放在了对诗的精进之上。既然不能实现政治理想的抱负,那就好好发扬诗歌的事业吧。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他又给后世留下了400多篇雅正磅礴的诗篇,著名的《秋兴八首》就写于此时。
    虽然他潜心去专研诗的节律,但始终他关心着国家人民,思念着一生都回不去的长安。

    第五步,是离开夔州,在西南四处飘零无依,用最贫困落魄的苦难百姓的衰朽之身牵挂着多难的国家和人民。

    第六步,生活在一叶扁舟之上,给生命画上了悲剧的句号,成为了他笔下万千可怜的疾苦百姓中的一名。

    离开夔州后,他原本计划要投奔的亲人渐渐都音信全无,他原计划可以寻得帮助的朋友已经离开,他无依无靠,生活毫无着落,辗转多地之后身上再无多少钱财,陆地也无一歇脚之处,于是他带着家人登上了船,把生活安置在了船上。
    最后在一个暴雨之后,船被滞留江上,他五日不得进食,竟死在了这叶扁舟之上。

    在他生命的最为颠沛流离的岁月,杜甫的身体也衰弱到了极限,糖尿病,哮喘,耳聋,手臂失去知觉……他只能躺在床上,让儿子为他代笔继续写下了不少的诗篇。
    那些诗篇里有对他一生的回顾,也有对年少时快乐生活的回忆,但更多的还是他念念不忘的国家和人民。

    杜甫的一生,是不断走向人民和贫穷的一生。
    在不断的困苦艰难里,他逐渐跨越了阶级视野的局限,深入社会的真实,走向人民,在始终坚定不移的站在人民的立场看看待问题中,用大量的诗篇写出了他爱国爱民的心,也用诗的形式记录了他所在的唐王朝国家和社会以及民众的真实情况,也用他雄浑的笔力勾勒出了祖国的山川景致,正是这些“史诗”,成就了杜甫的伟大。

    他一生渴望的国定家安,在他闭眼之前都未看到。他渴望回到长安为皇帝效力,为百姓做事
    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他一生都想回去故土的期盼,在他死后40多年,遗体才被孙子靠着艰难的乞讨得到归去。

    就这样,一个时代的伟人就此落幕。
    唯有诗卷长留天地间!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世。


    后记:这次作业本不该选择《杜甫》来写的,因为他的格局太大,如不将时代的背景结合他的诗来还原一个饱满符合逻辑的人物描述,那都将变得单薄而意识流。可是我就带了一本书回农村(因为只打算呆一两天,没想因为家庭原因呆了一周多),怎么办,还是得死磕呀,磕死总比不磕好。
    杜甫的传记,说我根据这一年背他的诗,在网上临时查阅的资料,根据之前读其前辈写的传记来自己写的,所以在复述的这个阅读技巧上我用得比较少。
    但是老师讲的2w1h我觉得这写这篇文章时我用到了,至少从框架和标题来看。
    但是,再看这篇传记的字数,3000+,我就知道我太啰嗦,缩写的技能还得再强加练习。
    所以还是只有写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写,才能对课程融会贯通的掌握。

    从凌晨3.50到现在,是给自己一个交待。也是对老师真诚的课和用心设计的作业一个感谢。

    还是那句话。
    磕死总比不磕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73+城市蚯蚓+释若公式写作+阅读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sr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