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小葡萄干架了。
早上,我催促小葡萄该写作文了。为了让自己的话语更有说服力,我又指了指墙上的计划卡片,声情并茂地读:“每周至少写2篇作文。周三、周六、周日任选2个日期”。
这是小葡萄2周前做的计划。当时,她信心满满地说:“小意思,我一定可以。”
只是,才过了一周,她就松懈了。还是在我不断提醒下才勉强完成第一周计划。
今天周三,她一字未动。我忍不住开口催促她动笔。
可我话音才落,她就怒气冲冲地跑过来。她右手一伸,飞快的从墙上撕下计划卡片。这还不解气,她又用力把卡片撕成一片片小碎片,再狠狠地掷入垃圾桶。
“这样可以了吧?我已经没有计划,不用写了吧!”小葡萄鼓着腮帮,气鼓鼓地说。
平日,小葡萄面对我地催促,她即使不乐意,她还是会行动起来。哪怕我催一下,她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动一动。
可这一次,她直接罢工,留着我独自在那生闷气。
我肝气爆了,恨不得上去揍她一顿,可多年的自我约束,是不允许我这么做。
这时,一个小人精跑到我耳边,不停地呐喊:“不要管她,不要管她,让她尝尝苦头。”
我知道,只要我生气,这个小人精就会跑出来。
早上,小葡萄没有按时起床。它说:“不要管她,让她尝尝迟到的味道。”
晚上,小葡萄作业没完成,它说:“不要管她,让她品品被老师批评的感觉。”
睡前,小葡萄没有及时洗漱,它说:“不要管她,让她感受摸黑的恐惧。”
可无论小人精怎么叫嚣,最终,我都没有付出行动。
我正和小人精拉扯时,熊爸喊我洗碗。实际上,他开口之前,我已经起身,打算去洗碗。但是他这么一催,我就不乐意了。
小人精又探出头,嘟嚷着:“熊爸不尊重你,不理解你。他眼中,只有他催促提醒,你才会行动。”
我听了小人精的话,故意又坐了好一会,我这才去洗碗。
接下来一整天,熊爸都有在催促我。一会让我去买菜;一会让我赶快看书;一会又叫我去收拾房间。而他悠闲地躺在床上刷手机。
晚上,大笨熊笑眯眯地说:“今天感觉怎么样?
这一天,我心里早就集满愤怒的负能量。
他的话无是火上浇油,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转个身,背对着他,还凶巴巴地喊:“莫名其妙。”
熊爸并不在意我的反应,他自顾地说:“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催促孩子。今天,你被我催促一天,心里都有一股气上涌。那么,孩子呢?每天,你不停的催,她会是什么感受?难道我们一辈子都催促着她吗?
“早上,你担心她上学迟到,晚上你又担心她不写作业。你像个闹钟,一直滴滴滴!
“你有没想过,你为什么不停的催、催、催?
“那是你觉得事情不在你可控的范围内,为了转移注内心的焦虑,而做出反应。却不愿意让孩子自己承受拖延的结果。”
熊爸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起物理上的参照物。
判断物体运动与否,由参照物来来决定。
行驶的汽车和行人都以房子为参照物。汽车行驶时房子在飞快地后退,而行人相对房子几乎没有变化,我们不能因为汽车快,就说人没有行驶。
快与慢,我们评判都是站在自己主观的情感来决定的。
例如,30岁的你,回望20岁的你,肯定觉得她特别傻;而20岁的你,再回首10岁的你,一定会觉得真幼稚;你还是那个你,只是参考物标准不同。
每次,你都是以自己现在的状态去参考过去。
但是,人生是一次又一次地经历和体验,每个人的经历和体验皆不同。
你不是孩子,不要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孩子的快与慢。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需要建立自己内在的秩序,而不你追在后面催着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