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潘天寿的指墨画:《雄视图》

潘天寿的指墨画:《雄视图》

作者: 离离风翼 | 来源:发表于2024-06-19 06:18 被阅读0次

所谓“指画”,就是用手指蘸墨或色画出的画。

作画时充分利用指甲、指肚、手掌等各个部位进行勾、皴、点、染,以形成不同于毛笔的绘画效果。

我们都知道,中国画往往依靠毛笔的粗细浓淡干湿的变化来作画。

那么,脱离了毛笔,怎样运用新的绘画工具使思维拓展,创造出不同以往的绘画风格呢?“指画”便是画家的一种大胆的尝试。

“指画”首创者当为清代高其佩,潘天寿是继高其佩之后,指画又一大家。

且在高其佩的基础上,将指画绘画技巧加以提高和创新。

潘天寿画过不少指墨画,今以他的一幅《雄视图》为例。

《雄视图》现存多幅,此幅为潘天寿纪念馆藏品。

雄视图

画面上,两只秃鹫立于陡峭的山崖之上。

这两只秃鹫一深一浅、姿态各异。

总体来说,这幅画涵盖了很多传统国画的元素。

比如说,国画中强调的“起、承、转、合”关系:

画面从左下角小苔点、小草、小石块作为“”;

沿着右侧巨大的倒三角山崖外边缘为“”;

至右上角松针处为“”;

最后,左侧秃鹫向下的视角与画面左侧的山石、松针相“”。

画面左下角的松针则为“副起”,沿左侧山石向上,随瀑布回转向下。

“副起”起到了衬托突出“主起”的作用。

而瀑布就像一条用来呼吸的通道,增加了瀑布下方留白处的气的吞吐,使得这一留白处空灵舒展有气魄。

这时我们发现,画中大多数物体:石块也好、花草也好、苔点也好、动物的眼神也好、水流的方向也好……都有一定的方向性。

这些方向都是画家看似无意、实则用心的安排,它们共同形成了气的循环流动。

这也就是中国画强调的“画气不画形”。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小小的地方:比如右上角向下的松枝、瀑布两侧向上的皴线……这样就形成了变化。

再说苔点,就是画面中那些大大小小的点。

这些点有的代表花草远树;有的代表苔藓;有的什么也不代表,只是为了增加画面的空间层次,起到点醒作用。

这幅画中的苔点在墨色浓淡、大小上多有变化,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

而且它们大都聚在一起,相互关联,与少数略远的苔点形成聚散关系,而非各自独立、互不相干。

在位置上,它们基本上都点在画面想要强调的地方,也就突出了空间层次。

这些苔点让画面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味。

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苔点,山石周围只剩下了光秃秃的线条,整个画面是否变得单一、呆板了许多呢?

在构图上,画家在画面上形成多个不规则三角形:山石、花草、空白,包括两只秃鹫也形成了三角形。

黄宾虹曾经总结:“积点成线,有线条美;不齐三角,有真内美。”

可见这些不规则三角是中国画审美的一部分。

潘天寿喜爱画指墨画,他认为:

指墨以凝重生辣见长,为笔墨所难到。

在这幅画中,画家用有别于毛笔的线条,表现出了凛然豪迈,充满生机的画面,寓意画家刚直雄强而不失温情的个性特征。

《雄视图》为纸本设色画,纵347.3cm,横143.0cm,现藏于潘天寿纪念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潘天寿的指墨画:《雄视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bc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