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盖弥彰〉
欲盖弥彰一词原出自“左传”。欲是希望的意思;盖,是掩藏;弥,是更加;彰,是明显;整个成语指的是一个人本来想隐藏事实,却反而张扬开来,更加明显。
此地无银三百两讲的是春秋时代邾国的大夫黑肱的故事,某次他悄悄的将滥邑送给了鲁国,以此希望鲁国给予他政治上的保护。鲁国答应了,但鲁国的史册上也将黑肱投奔鲁国的事详细的记载了下来。鲁国的正人君子看到了,对此批判说:“一个人应该好好保护自己的名字,不要使它受到污辱,叛国者,罪状永远出现在历史上,成为不义之人,万世万代都无法磨灭……有人想求名,但史册却不写他的名字;有人想隐藏自己的名字,史册反而将他的名字大书特书一番……。”
原文写的是“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黑肱本欲悄悄的倒向强国只求性命保护,但事与愿违,叛国就是叛国,史官的笔天子尚不能左右,欲盖弥彰,此欲便是愚蠢的欲,性命不一定护得住名声先没有了,是下下策。
〈欲擒故纵〉
说起欲,再讲讲诸葛亮是如何实现目的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可以说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典型案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然而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附近,在山谷中埋下伏兵诱孟获入伏击圈内使其被擒。
按说此时,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擒贼已擒王,乘胜追击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极高,如果能让他主动请降,南方便可获得长期的真正稳定,否则后方仍然难以保证安定。想明白后诸葛亮断然释放孟获,以求攻心之计。孟获好武,自然有血性,离开时表示下次定能击败诸葛亮。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沪水南岸以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却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直袭孟获粮仓。孟获暴怒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商量好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边境彻底安定,诸葛亮方能安心举兵北伐。
诸葛亮七擒孟获诸葛亮此欲,表示依托于人心,衍生出兵法,俗话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可见,同样是想要做成某事,剩下的就是心性与谋略的差距了。
03年的时候曾出过一部电影,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取材于发生在1998年轰动全美的记者杜撰假新闻案。《新共和》杂志社的记者斯蒂芬·格拉斯因虚假报道成为当年美国媒体最大丑闻的主角。事发后,美国HBO家庭影院频道聘请著名编剧比利·雷专门撰写相关剧本。后来, 《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造假事件被披露,这两件新闻界造假事件促使狮门公司开拍此片。此片并没有邀请大牌明星出演,角色全部采用事件中真实的人物姓名。电影揭示的全是真实的现象,人们质疑过,但更多还是对电影的认可,可见,欲盖弥彰,真无用功。
「欲盖弥彰」改编电影获好评老子曾说:“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意思是,,要想歼灭敌人或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一定要首先促使其膨胀,让它弱点曝于眼前,伺机除掉。 此法在古代有雄才大略的为政者那里,向来是卓有成效的。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想要发到目的要注意方式方法,用脑用心都是为了省时省力。
欲,即目的。为何有人能成有人不成,既有揣度人心又有方式方法,缺一不可,进可攻退可守,进与退的选择在于自己,方为有识之士。
(MilkCynthia)一个生活的冷静观察者,专注于有温度的原创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