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这辈子有一个梦想,就是拥有一家书店。
我就是做书店的,已经提前实现了某些人的梦想。
整整一书店的书,供我免费看,爽!
其实,我很焦虑。
我每天在书店里工作,面对那么多书,
可我知道,这一辈子也不可能看完。
你说,我焦虑不焦虑。
不止如此,书友跑来跟我交流某些书籍的内容,
很多时候,我根本都无法对答,甚至连书名都没有听过。
你说,我焦虑不焦虑。
不光是我,身边爱学习的小伙伴也常常跟我“抱怨”,
看到谁谁谁一年读了几百本书,谁谁谁又去报了学习班。
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读书的视频、音频、课程,
原本以为看了听了就能解决“知识焦虑”,让自己越来越好,结果反而变的更加焦躁不安。
幸好,这里有三条专治“知识焦虑”的秘方,分享给你。
001 为什么选书更重要?
罗辑思维前知识策划人李源提出一个读书的“二八原则”,即:
√ 任何一个领域,只精读20%的头部书籍
√ 用80%的时间通过推荐和评论来选书,最后用20%的时间读书
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就像一颗大树,李源建议要去选择读那些根部(创始人)和他最重要的2-3个弟子的著作,这才是最核心的部分。他甚至认为读书就是读人,作者和其思想精髓才是最重要的。
选择对一本书好书去读,远比读一百本烂书要好。
故此,选择什么书去读,比读多少书更重要。
002 什么才是“读书破万卷”?
我们常用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来说明一个人阅读量大。其实不然,古代人用竹简写书,再用牛皮绳编联起来,卷成一卷,上面也写不了多少字。相比下来,“万卷”也并不是很多,充其量跟我们每个人学习到高中的阅读量差不多。
有人算过,现代人的每天接触到信息量超过了莎士比亚时代那时的人1000倍。就算是智商超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穿越到现代,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领域的知识。
还有一句成语叫“韦编三绝”,讲得是古人反复看书,把穿书简的牛皮绳弄断了数次。其实,“读书破万卷”的关键在于“破”字,是“精读”、“深读”,把一本书读透,然后,学以致用,读到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故此,读书不是越多越好,精读比泛读更重要。
003 为什么“说书”比读书、听书更有用?
《天龙八部》里的一位牛人,此人看过几乎所有的门派的武功秘籍,连“北乔峰,南慕容”都自比不如。此人可以通过习武者一个微小的动作,就能判断出门派;甚至看了人家一招,就知道后面要出什么招式,还数次帮助对战双方的落败者反败为胜。
没错,她就是“人肉武功招式大全”——王语嫣。
可是若不是“痴情种子”段誉同学数次舍命相救,王语嫣恐怕不知道要死多少回了。
原因很简单,王语嫣只知道招式,却根本不会用。
你看,这跟我们现在常常说的“你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不是很相似啊?
我们的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看这个模型。
你也许看过很多书。不过,“看过”也就只是“看过”。
你也许也听过很多人解读一本书,比如得到专栏、樊登读书会、吴晓波频道。不过,“听过”也就只是“听过”。
这些都还停留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与其听别人讲,为何不自己去说一本书?
“读过”和“听过”,都不如“说过”。
你需要进入“主动学习”层面,把看过的书用自己的话分享出,教给别人。那么,你就会对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与理解,并能促进你更好的去使用你表达出来的知识。你的收获一定会远远大于只是阅读和听讲。
樊登老师曾说他一年要讲50本书,凡是讲过的,他大多能记得,还能很好的应用。
去年,我读了一本《故事思维》,读完花了一周时间。因为要去分享,又花了一周,反复读,提炼精华,把书中的内容和现实的案例结合起来去备稿。
当我分享这本书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我在与人交流时,书中提到的“故事思维”理论就会浮现在我这个理工男的脑海。我不知不觉的就会去使用它。
你看,知易行难。之所以“读到”和“做到”难以跨越,中间还差了一个“说到”。
“说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把书中的内容整理再加工,最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再分享教授出来。
表面上的“知道”和将一本书吃透并且讲出来,完全是两回事儿。这个过程是把书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一个过程,极为关键。
还有,“说到”也是一种公众承诺。
没有回头路,才会有出路。
故此,读到+说到+做到=得到。
但愿这三条秘方,让爱学习的你不再有“知识焦虑”。
001 选择什么书去读,比读多少书更重要
002 读书不是越多越好,精读比泛读更重要
003 学会“说书”,比只会看书、听书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