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待人才的判断,基本是能文能武,即能唇枪舌战,又能指挥千军万马。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辈出,更是为了大秦统一起了重要作用。那么就来看看《史记》记载就伐韩伐蜀,张仪与司马错各自的主张吧。这些说话技巧可以学习的地方在哪里呢?
韩国和蜀国相互攻打,分别到秦国告急。秦惠王要讨伐蜀国,担心道路艰险狭窄不容易成功。这时韩国又来侵犯秦国。秦惠王想先攻打韩国,然后再讨伐蜀国,又怕对秦国不利;要先攻打蜀国,又怕韩国趁着久战疲惫之机偷袭犹豫不决。司马错和张仪在他的面前争论不休,司马错主张讨伐蜀国,张仪主张讨伐韩国。
张仪说:“我们先和魏国相亲,对楚国友好,然后进军三川,堵绝什谷的隘口,挡住屯留的要道。这样,使魏国到南阳的通道断绝,让楚国出兵逼近南郑,秦军进击新城和宜阳,径直逼近西周和东周的城郊,讨伐周王的罪恶,再攻占楚、魏的土地。周王自己知道没办法挽救,一定会献出传国的九鼎宝物。秦国占有了九鼎之宝,依照地图和户籍,就可以挟制着周天子而向天下发号施令,天下各国没有谁敢不听从的。这是统一天下的大业啊!蜀国是西方偏僻的国家,像戎狄一样的落后民族,攻打它会搞得士兵疲惫、百姓劳苦,也不能够扬名天下,夺取了他们的土地得不到实际好处。追求名位的人要到朝廷去,追求利益的人要到市场去。如今,三川、周室,如同朝廷和市场,大王却不到那里去争夺,反而到戎狄一类的落后地区去争夺,这离帝王的功业就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是这样的,想使国家富强,一定要开拓疆土;想使军队强大,一定要使百姓富足;想要统一天下,一定要广施恩德。这三种条件具备了,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今,大王的疆土还狭小,百姓还贫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做些容易办到的事情。蜀国,是西方偏僻的国家,却是戎狄的首领,已经发生了类似夏桀、商纣的祸乱。出动秦国强大的军队去攻打它,就好像让豺狼去驱赶羊群一样。占领了它的土地就可以扩大秦国的疆域,夺取了它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用不着损兵折将,他们就已经屈服了。攻克一个国家,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残暴;把西方的全部财富取尽,天下人不认为我们贪婪,我们这一出动军队,使得声望、实利都有增益,还能享有禁止暴乱的好名声。如今去攻打韩国,劫持天子,是很坏的名声,未必就能得到好处,还负有不义的丑名,又是天下人所不希望攻打的国家,那就危险了。请让我陈述一下理由:周王,是天下共有的宗主;是和齐、韩交往密切的国家。周王自己知道要失掉传国的九鼎,韩国自己知道将会失去三川,这二国必将通力合谋,依靠齐国和赵国的力量,与楚国、魏国谋求和解。如果他们把九鼎宝器送给楚国,把土地让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说的危险所在,所以不如攻打蜀国那样完满。”
惠王出兵讨伐蜀国,当年十月攻占了蜀国。平定了蜀国的暴乱,蜀王改封号为蜀侯,派遣陈庄出任宰相。蜀国归秦国后,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足,更加轻视其他诸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