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劝学》《兰亭集序》《寡人之于国也》想到的写作之法

从《劝学》《兰亭集序》《寡人之于国也》想到的写作之法

作者: 张茉莉 | 来源:发表于2018-12-14 20:26 被阅读80次

    最近,在带领学生复习备考会考,复习他们之前在高一学过的一些文言文,其中,劝学,寡人之于国也,兰亭集序,学生复习起来跟没学过一样,最基本的翻译都觉得难,也就是说,不能把文言文转化为通顺的流畅的现代文。更不用说其中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了。我不得不重新进行讲解,这浪费掉了不少时间。

    不过,通过这三篇文章的再次讲解,让我对古人写文章的思路和学生写作文的思路连接了起来。他们明白了古人写文章的思路,是可以模仿的,哪怕是到自己的文章里是东施效颦,我想也足以对付高考了,因为这些文章可都是名垂千古的啊,要模仿就模仿大家。模仿高考满分作文,是永远得不了满分的。因为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嘛。抱着这样的想法,花点时间去讲解也就不算是浪费时间了。

    我们先看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最简单,孟子是如何教梁惠王治国的呢?当梁惠王觉得自己做的比国君好的时候,孟子有没有举出一大堆比梁惠王做的好的国君的例子也证明梁惠王做的不够好呢?没有吧?孟子是讲了个故事,或者说是,说了一种现象让梁惠王去判断对错。他讲了战争开始之后,士兵的不同做法以及对他人的看法,来让梁惠王判断对错。梁惠王马上就明白道理了。这里孟子用的不是例证法,而是类比论证,比喻论证,让梁惠王明白道理的。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移植到作文中。我们的材料作文,给的也是现象,你要透过这个现象看到事件背后的意义。然后在联想一些和这个现象相似或者相近的现象,或者故事即可证明。完全无需背什么论据!

    再看兰亭集序,学生觉得最难翻译的是后两段,这就对了。这两段是谈论对待生死和人生态度的。人的一生还有比这个话题更大的吗?王羲之的这些感受讲给学生听,他们心灵会受到触动的。那么,这个感受或者说对于人生的认识和谈论,是通过例子证明的吗?作者是讲了一大堆的古人对于这个感受的有同样的认识来证明他的感受是对的吗?不是吧?他是从最寻常的一次聚会写起的,而这些感受,这些独特的感受都是在他参加聚会的时候通过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的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我们只需要让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写出自己对材料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即可。

    再说劝学,这篇是更难的,尤其是第一段,前边写得都是现象,他是为了说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也这个观点。前边的不是论据,是现象。青是从靛蓝中取得的,比靛蓝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而比水寒,木头经墨线拉过就会变得直,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会变得锋利。这些显然都是现象,而不是论据,说成论据,逻辑上都解不通。包括后面的登高招手,顺风呼喊。乘坐车马,借助舟船,一直到蚯蚓螃蟹的描述哪个不是现象?有一个是论据吗?而这样的文章才流传了千古。所以,我们的作文,绝对不能再走向论据证明,而应该是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从日常生活中,从亲身经历中写出对事件,对生活独特的的认识和感悟。体验认识感悟越深,则文章越好,否则,走向背论据,作文就走向了死胡同!

    2018年12月13日,读王开东老师高考不怕写作文有感!希望给高中作文困境中的学生一点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劝学》《兰亭集序》《寡人之于国也》想到的写作之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rn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