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逆袭

作者: 我思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23-04-23 12:42 被阅读0次

我关注的公某号大V写了篇读后感,是读者指定的《人物》出品的《从辍学打工到香港读博,她像鸟飞往她的山》。

我因为好奇,也读了。

转述一下人物人生经历:小小,13岁辍学进入社会打工,做过十几份工作。

18岁时参加成人自考,获得北京大学心理学学位,之后又申请到香港理工大学读设计专业研究生,目前正在读博士二年级。

怎么看都是拿了一手烂牌逆袭成功的故事。

但文章侧重点是人物的心理成长。

原生家庭很糟糕。父母很早离异,她跟着父亲来北京打工。三四年级时,有了继母,身心受虐。

申请读心理学,也是为了重塑认知。后来的博士生导师,更是她的人生导师,对她尊重又认可。

读完这个故事,我的感受有两个:1.主人公小小有很强的韧性,有顽强的生命力。2.小小有很强的学习力,被称为“逢考必过机器”。

作为普通人,被激励到的点是【人活着,得有韧性】,但逢考必过,可望不可及。

再看大V的观点,读者是抱有期待的:这事,你怎么看?

大V的观点是:

1.感动不是一种力量。人们不容易认识感动背后的力量,更不会使用这种力量。

2.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成长人们相信有两种路径,一种是通过外部环境的塑造,一种是依靠个人内心驱动力的推动。

因此,大V认为,从外部环境看,北京是小小的重要地点,观念先进颠覆了她原有认知,并能提供观念践行的空间。

内驱力方面体现不明显,但后来导师的尊重和认可给她很大的力量。

3.从故事创作角度讲,小小的身份实现了从打工仔到博士生的颠覆,这反而削弱了故事力量。

对比大V的看法,我受到的启发是:

1.在文章里寻找自己的力量。把触动点关联到自己的相似经历,总结是否有可以践行的方法。

2.从创作角度讲,一个故事怎样才能更好地传递力量?

读的根本目标是带来“改变”,道理都是“空头支票”,唯有行动带来的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巧的是,大V有个粉丝也是个大V,她也写了篇文章。谈的是电影《重启人生》。

女主共重启了五轮人生。重活第二轮的时候,并没有完成什么重大的突破。但几乎每一次重启,都只是对之前人生的一点点修正。

“能把自己平常的生活过好那么一点点,大概就是普通人的极限。”

我觉得的两个大V的观点不谋而合。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改变的勇气。所以只能借助情感共鸣,表达自我感受。

因此,在被感动之余,找到一股力量,让这股力量为我所用,大概就是普通人的逆袭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普通人的逆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ty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