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文学观察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可以说。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人和事,只是你还没有学会去观察,去发现。学生常说日记无内容可写,其实就是不会观察,不会发现。跟着课文去学习观察,是写好日记的前提。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安排了“这座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做什么?”的话题。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要提前布置学生去观察校园(经过一个暑假,校园有了什么变化,原来什么样,现在什么样),观察同学(同学是胖了还是瘦了,他们假期里都经历了什么事,班上来了新同学吗,新同学有什么特点,你的老师又有什么变化等等),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每天记录一点,为第二单元的学习写日记做好前期准备。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安排了小练笔,“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者放学路上看到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多美的发现”——要有所发现,就得仔细观察,就如同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上学路上看到了过去那些没有看到过的或者过去没注意的景色“自然地或者人物活动的”,并且看清楚了这样的景象到底怎么美。这是教材暗含的“细致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中让自己感到很美的景象”。既然是“发现”,总得相比较而言是“新”的,或者自己过去没看见过,或者其他人没看见过、没注意到。要想“新、独特、美”,就需要“看、听,并且‘辨’(辨别、比较,与其他景色相比较、思考,看看到底美在哪里)”。这是这个小练笔需要的“观察基础”。教学用书的建议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借助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素材”,其实是强调“学生得有观察或者有实践活动的体验与积累”。所以,如果学生在完成这个小练笔之前没有什么观察,就得安排这样的观察实践活动。因为到目前为止,学生并没有“观察积累”的训练,所以,得对学生的基础先进行了解,如果积累很好,则可以直接凭借积累说话,如果没有,就必须安排“观察训练”。
同时,这里“借助观察积累”本身,也暗含了“观察积累很重要”的意义体验。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日记。日记要求就是“所做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象到的、所感受到的”,都可以记录下来。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提前一周就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景色,看看有哪些特别的景、物或人,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为“小练笔”做准备。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这里可以布置学生记录自己上学路上的发现,人啊,动物啊,路边的树木花草啊,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利用早晨或中午到校后的时间交流。争取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每个学生都至少交流一次,既为小练笔积累充足的素材,也为本单元的习作积累资料。
学完课文后,还可以用学到的观察方法进行二次观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