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探讨大资管新规,微信上的朋友圈被大资管新规刷屏了。金融和商业的从业者,都在拼命的转发、充分的解读、过分的抱怨。这个事情源于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协会三会和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意见征求稿)》,公开征求意见。

银行理财几乎可以说是受影响最大的资管产品。近期银行在密集讨论意见。数十万亿资管如何转身,不仅事关行业利益,还关系整个金融市场。而对于普通老百姓们,其实仅仅是看客一个。高大上的术语往往让他们一头雾水。在行业巨变的背后,老百姓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那些解读,其实更多的是站在金融从业者的角度上,如何对银行经营做出调整,但是在大资管新规下,很多投资思路可能都发生变化了。
一、三个月以下的银行理财可能买不到了
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来蓬勃发展,资金余额不断增大。 在 众多理财产品当中,中国的老百姓特别喜欢买那些时间短、收益高的、安全性高的理财产品。比如短期封闭式理财,根据互联网的数据显示,2017年10月份“3个月以内理财产品”发行量有3851款,占比为36.65%,在各期限中占比最大。但未来,这些产品可能买不到了。

原因如下:意见稿规定,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久期管理,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
其实,期限错配存在于银行大部分理财产品中。比如,你花10万买了50天的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将这10万元的产品投向了三年期的贷款。那你的理财快到期的时候,又有新的客户来买银行理财的滚动发行,当你的理财资金需要兑付的时候,银行就把他人的资金给你了。以此类推,银行发行短期理财,不断有新的客户进来,银行拿着低成本的资金去买更高收益的长期资产。
如此看来,想要理财的老百姓,只能把眼光放长远了。实际上,从不同期限产品来看,理财产品期限越长,收益也的确越高。
当然,以上种种只是针对封闭式的短期理财产品而言,对于收益较低的开放式短期理财来说,目前还不会受到《指导意见》的直接影响。
二、老百姓买理财告别稳赚不赔的时代了
大资管新规明确了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打破刚性兑付。
作为老百姓,要问了,到底啥是刚性兑付?所谓的刚性兑付,就是说平时银行理财经理向老百姓承诺的保本保收益,当产品到期后,如果收益达不到标的或者本金出现轻微亏损,银行为了维护声誉风险,就自掏腰包把钱垫付给投资者。
去各大银行的柜台上,不难发现,银行理财产品其实70%是非保本的,我自己买理财也都是买非保本的,但是本金从未发生损失,这就是刚性兑付。
从金融机构来看,刚性兑付加大了资管行业承担的金融风险,并且不断累积。从整个经济领域来看,刚性兑付影响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扭曲了实体经济回报水平与金融投资收益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金"脱实入虚"的倾向。所以,打破刚性兑付早已是金融业的普遍共识。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讲,如果银行长期垫付资金,这样会累积风险,一旦崩塌,真正倒霉的还不是老百姓吗?所以,风物长宜放眼量,老百姓告别稳赚不赔的刚性兑付时代,其实也是件好事情。
投资有风险,并不是说说而已,银行的风险测评书,不是摆摆样子,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接受任何小概率事件。私行部的高净值客户,其风险承受能力和产品谱系都和百姓不在一档,影响不大。
三、提高了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门槛
平常老百姓不买私募基金,但是不乏有些高净值客户选择私募基金。
原来的合格投资人的门槛规定:投资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3年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现在新规的门槛是: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以前,在信托、私募基金、资管计划、基金专户等产品中,其合格投资者门款多为100万-300万,而新的《指导意见》则直接提高到500万。以前某些银行资金达到300万就是私人银行的客户了,看来银行私人银行的客户标准也要随着提升了。但问题又来了,门槛提高,导致资产在中间的一部分人,比如资产在100万-500万中的,就又少了一个投资的渠道,私募也不能玩了。这样只会两种,一种是把这类客户都驱赶到其他没这么高门槛的投资项目上,另外就是促使大家不达标的私下拼单来达成门槛要求。明明很多可以公开在台面上操作的事,规定是有了但这些人没有给新的释放通道,只能变成见不到光的暗箱操作了。
例如:购汇一样,规定的每年每人5万美金限额,让一些有正常外汇诉求的人,比如留学学费等等只能到处找地下钱庄或者借他人账户来走账了。所以,对于一些资产在100——500万的人,投资渠道减少了,起码是买不了私募基金了。
四、智能投顾业务纳入监管
《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采用机器人投资顾问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许可,取得相应的投资顾问资质,充分披露信息,报备智能投顾模型的主要参数以及资产配置的主要逻辑。
金融科技浪潮下,智能投顾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也在近日被正式写入监管文件当中。
实际上,纵观现在比比皆是的智能投顾,智不智能我也尝试过,不好评判,但透明化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随便一款标榜智能投顾的软件,并不会告诉你它是用什么标准去选股,它的资产配置逻辑是什么,只是告诉你,它是依据你的数据量身定做。也就是说,老百姓并不知道智能投顾背后的一套运作机制。可以说,大资管新规保障了选择智能投顾的老百姓的利益,以后智能投顾的证券、银行、第三方平台都要持证上岗了。
五、股市短期会受到一定冲击
10月份经济数据的全面回落,加上资管新规的出台,对股票市场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影响。文件限制了定增通道等产品,提升了资金加杠杆流入股市的难度。这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也是感受最深的事情。不过,考虑到经济数据回落缺乏持续性的基础,加上资管新规设置过渡期的因素,可能对股票市场的持续冲击力也逐渐减弱,但是最近的股市确实出现了调整。增量资金入市变难,形成了当下市场存量博弈的格局,而存量的机构投资者又选择了蓝筹白马,所以没有流动性支撑的小盘个股稍有风吹草动便出现狂跌。所以,对于炒股的人,个人认为短期内还会受到资管新规的影响,持币观察市场流动性后再择机而动吧。
去通道、限杠杆、打破刚性兑付、规范资金池……大资管新规在今后对我们老百姓到底有什么影响,且行且观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