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让我脑子里冒出一个关于原生家庭的词:权利争斗型家庭。
爸爸一直想当一个控制型的家长,把家里的所有人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都按照他的要求行事。但随着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长的本能里就有与父亲争夺权利的要求。可能会有的孩子逃避,比如托尼和泰勒,他们独立去生活,有了自己的家庭或者学业,逃离父亲的掌控。塔拉也曾想去逃离,但在那个年龄的她只能选择一部分的逃离,在行动上她去镇上找照顾孩子的工作来逃离废品场的危险和父亲的控制。也有的孩子选择对抗,比如肖恩,与父亲就起了正面冲突,“他们大声嚷嚷了一刻钟。这次他俩的争吵也以往不同------毫无保留,充满仇恨……爸爸不能输掉这场争吵,否则颜面尽失……”
这一幅场景多么熟悉啊,在我们的家庭中是不是也时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呢?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比如早上起床,我们在叫孩子起床和孩子想赖床之间经常产生斗争,这种时候,我们情绪的暴发可能并不只是因为孩子要迟到,自己上班时间被耽搁,而是更多的会蔓延到我们会觉得:我连叫你起床你都不听,你挑战了我做为父母的权威,是不给我面子,我的威信何在?
当孩子小的时候,在权利争斗中家长们可以威胁说“不爱你了”,“不要你了”,让孩子屈服于家长。而当孩子成长了,青春期来了,觉得自己也有反抗的力量了以后,情况就可能会变成孩子以争吵、冷战,甚至离家出走,更有甚者孩子会以死来威胁家长,于是这场权利争斗又以家长屈服于孩子来结束。
可是无论在争斗中是谁获得权利,对于家庭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都是一种伤害。
即使在看到书中这样的描述,我仍能感觉到孩子受到的伤害。
“肖恩唤醒了爸爸内心的东西,一些原始的需求。”或许就是在暗示我们,父亲的成长中有着同样的伤痛记忆。父亲对孩子的方式或许来源于他对自己父亲的教育方式的传承。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猜测而已。
如果没有改变,肖恩将会是父亲的一个翻版。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孩子在爱中健康成长,我们首先应该从自己这里先进行一次反观:我们自己是否有童年的伤没有治愈,这些没有治愈却又刻进潜意识里的习得是否也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如果我们经历了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我们需要试着去和解,去处理,不要把伤害继续带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传承中。
最后,塔拉考上大学,让我想起一个“橡果论”:就像橡果本身已包含了成为一颗橡树的可能性,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拥有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的潜能,而他一生最大的渴望就是努力去实现生命的这些潜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