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流离
1,杜甫44岁(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2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西逃。
3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
4杜甫听说肃宗即位,八月只身北上。途中被安禄山叛军俘虏。
5,尽管杜甫个人不幸,仍关心国家时局发展,忧国忧民,献赋献策。
6,同被俘虏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官小,未被管制。
7,757年(杜甫46岁),郭子仪大军来长安,杜甫冒险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投奔肃宗。
8,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9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负责祭祀、礼乐、学校等事。到达华州后,杜甫很苦闷。
10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11疏救房琯这事,杜甫经张镐力就而得释放。但肃宗“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肃宗不再重用杜甫。
12,47岁时(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探亲。
13,第二年,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感慨万千,写下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