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河南坠子
张超我
如今打开电视,几十个频道来回翻腾。往往在电视机前呆坐一两个小时,完全就是反复调台的过程,直到头昏脑胀,哈欠连天,也没有找到一个中意的节目,我想现在的中年人大部分都和我有同感。如果是年轻人可能好一些,看那又蹦又跳的文艺节目,特别是那些歌帝歌后的狂吼乱跳,那疯劲,台上台下比服了过量的兴奋剂还张狂。回忆一下我们上世纪60后那一代人,也疯过,但没有今天张扬,也追过星,但没今天年轻人疯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没有今天多元,文艺生活比较贫乏,不像今天又是电视电脑歌舞厅手机影院DVD,还有MP3,MP4随身听,那时候,一年也就能看一两次露天电影,如果跟着放映队跑几个村子,那几部黑白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让你看得腻烦。最家常、最解馋的精神大餐还是听河南坠子,现在回想起来,刘兰芳上世纪80年代演播的评书《岳飞传》为什么在全国万人空巷,听众如云,比今天电视上选拔超级女声还火爆,大概因为当时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吧。
记忆中,在中原地区,河南坠子说得最好的有三个人,两男一女:赵黑孩,吴光头,大辫子海盘。赵黑孩是鄢陵赵庄人,声音清脆,唱腔优美;村民们形容赵黑孩的唱腔好听,撕绫罗,打细碗,不如听一回赵黑孩。吴光头系扶沟县柴岗人,声音沙哑浑厚,唱腔粗犷,有一种干面红薯的味道。大辫子海盘是当时走乡窜村的说书艺人里少见的女子,她的河南坠子声音甜美,唱腔婉转悠扬,像刚刚从地里拔出的水萝卜,咬一口,咔嘣脆响,汁水顺着下巴流,悠扬而辽远,让人放飞无限的遐思。
这三个唱书艺人在中原地区是比较有名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腕,请他们说书得提前预订,每唱一晚上除去吃喝抽烟大概还要有5元钱上下的演出费,或给小麦20或30斤,村子里偶尔也有不请自来的游街窜村的说唱艺人,他们大都来自周口、商丘等豫东地区,往往他们到村子也不与村里的头面人物打招呼,自己在村子里找一片开阔地,当黄昏的炊烟升起的时候,坠子弦一拉,简板声一响,便提起了劳累一天的庄稼人心劲儿,这些窜乡艺人自然有乐善好施的村人端汤拿馍,唱一晚上,半夜里随便找一个草庵,或麦秸窝,蒙头睡到天亮,一大早就端一个极大的搪瓷茶缸子,一家一家的收粮食,记忆里,好像总是红薯干子、玉米棒子多一些,小麦和豆子是不会有的,因为那时的主粮就是红薯干和玉米面,小麦面和黄豆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吃一些。他们跑遍全村200来户人家,每家每户是不空他们的,多多少少,都会给抓一把。
现在回想起来,河南坠子给贫困而劳苦的村民们带来了无穷了乐趣,给枯燥单调的农村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演唱河南坠子,一般都会在室外。在我成长的碱岗村,十回有八回都在村十字街那一大片空地上,十字街的东北角,有一颗两人合抱粗的大柳树,村子里开会,这里是会场,放电影,这里是电影场,唱书,这里是书场。
每逢请赵黑孩,吴光头或大辫子海盘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位来演唱,早早地便把村民的魂儿钩了去,在农田里干活,一整天就会心不在焉、魂不守舍。没分地之前是生产队长,分地以后是村长之类的出头人物,派两个人用自行车将他们先请来,安排好派饭。好容易熬到天黑,有人早早地将装有玻璃的马灯灌满煤油,挂到那棵大柳树上,吃过晚饭,在地里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们几乎是倾巢出动。小孩子们最积极,或搬小方凳,或搬半截砖为家里人占座位,呼喝打闹,如成群的麻雀落到了晒粮食的晒场上,叽叽喳喳的一片欢腾,男劳力们拖着疲沓的步子,议论着将要唱什么内容的书,妇女们来得会稍微晚一些,因为她们要等全家老小统统吃过饭,刷了锅碗,喂了猪,关好鸡埘门,锁上大门才能来到书场,坠子书没开演前,书场是混乱的,欢腾的,兴奋的,喜悦的,还有那么点傻乎乎的企盼!
农村书场开演一般都在晚上七点左右,不论春夏秋冬,村民们听书的热情一样火热,往往是天上繁星点点,书场一灯如豆,男人们的烟头一明一暗,伴奏那悠扬古雅的河南坠子唱腔,还有那妙曼的坠子弦,清脆的简板声,空旷而苍凉,诗情又画意,偶尔夹杂进去一两声牛哞驴鸣,马嘶犬吠,使这乡村的夜晚更加寂静,更加空阔。既有人间仙境如梦如画的飘渺,又有真实纯朴的人间真情。那些在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啊,沉浸在河南坠子所表现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中,和书中人物一起哭,一起笑,忘却了生活中的凄苦与烦恼,单调和寂寞,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最大享受和幸福么?
赵黑孩,吴光头,大辫子海盘这三个大腕,各具特色,风格迥异。赵黑孩唱书吝啬,村民们听到兴头上,他会嘎然而止,任凭村民们怎样恳求,再来一段吧,看看那大英雄罗成困在五梁山,困死了咋办,不能眼睁睁让他困死啊!赵黑孩往往是一句话:父老乡亲呐,好书可是不能多听,你当是上街买杏呢,说多给一个就多给一个?赵黑孩的书从来没有多唱过一小段,有个妇女对赵黑孩这一手非常不满,那天轮到她家管饭,他用鸡蛋和面,煎了一个焦黄香酥的小油馍,油腌葱花扑鼻香,这么好吃的美食只做了一个,赵黑孩三口两口就吃完了,问那妇女:大嫂,这油馍还有吗?那妇女一本正经地学者赵黑孩的强调回答:没有了,好饭不能多吃!直呛得赵黑孩满脸通红,随手掏出简板,清清嗓子:这位大嫂你心放宽,李世民围了五梁山,千军万马齐呐喊,大唐旌旗迎风展,救出罗成英雄汉,今天的油饼你还煎不煎?
吴光头的书唱的俗,往往是唱到晚上10点来钟,大人们都会驱赶没结婚的小伙子,大姑娘们回家睡觉,然后来一段《西门庆巧遇潘金莲》,那调情戏听的男人们连连欢呼怪叫。
最具魅力,最引人入胜,最让人揪心的还是大辫子海盘,往往是一曲《宝玉哭灵》:一哭姝姝肝肠断,为何你一人赴黄泉,你我本应同生死,弃下宝玉为哪般?唱得真情意切,抑扬顿挫,心酸绵长,书场上哭声一片……
哦,我魂牵梦绕的河南坠子,我那青涩甘美的青春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