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心酸的情节有很多,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有两处,一是黛玉离家,二是元春省亲。
原文:那女学生原不忍离亲而去,无奈他外祖母必欲其往,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已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妹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减我内顾之忧,如何不去?”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依附黛玉而行。
在古代母亲死,女儿投靠外祖母的不乏其例,往往是父亲有意续弦,外祖母担心外孙女被欺负。父亲怕女儿在家受委屈而为之。贾府派人来接,表明林如海已经和贾家沟通了让林黛玉去贾府。真实用意就是接送林黛玉进京,以维系两家的姻亲。毕竟还有贾母担心林黛玉无人依傍这个理由。
林如海的话关键在于我年龄大了,也不打算再娶了。林如海不续弦,就是贾府的女婿,原来贾敏是贾林姻亲的联络纽带,贾敏去世,林黛玉作为延续两家姻亲的纽带再好不过了。当黛玉不忍弃父而往时,其父林如海说,我年龄大了,也不打算再娶了。你年纪小,还常病着,没有母亲的照顾教养不说,连兄弟姐妹也没有,外祖母和表姐妹可依傍陪伴,能省去我对你的牵挂。为什么不去呢。
在古代,子女,尤其是女儿的生活和教育,主要由母亲负责。林如海公务在身,当时也没有父亲照顾女儿的社会风俗习惯。黛玉失去母亲。跟着父亲,其实等于在林如海的“几房姬妾”手里生活。
贾母疼爱女儿贾敏,林黛玉是贾敏的女儿。贾母失去心爱的女儿伤心至极,贾母对女儿的思念转移到外孙女林黛玉的身上。出于强烈的关切情感,贾母急切地派人来接黛玉,这说明,贾母对于黛玉的想念,几乎无视了林如海的考量。纵使林如海从内心不希望林黛玉到贾府,也难以违抗贾母之命。
身为母亲,贾敏离世前想必也会对林黛玉有所思量。林黛玉是独生女,林家人丁不旺。贾敏离世会让年幼的林黛玉的生活一落千丈。家大业大,人丁兴旺的娘家贾府,成为贾敏认为最理想的林黛玉未来生活场所。对于林如海来说,这样的决定,内心何其痛苦是可以想象的。
读到元春省亲篇章,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元春省亲是多么光宗耀祖的喜事儿啊,多少人烧香拜佛都求不来呢,为什么元春在回到娘家后,不仅没有面露喜色,反而还多次流泪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啊,俗话说,衣锦还乡,按照常理,一个人在外头混好了,有钱了发达了,享了荣华富贵了,回到家乡往往都难掩喜悦和兴奋之情,甚至眼高于顶,得好好显摆一下。
可是,以贵妃身份省亲的元春,完全是另外一幅状态,她一点儿也不高兴不说,看见娘家为她省亲专门修建了大观园,还布置得如此豪华,她只默默叹息奢华过费。
见到多年不见的祖母、母亲等人,早已是满眼垂泪,还只管呜咽对泣。
她自己都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完这话,元春不禁又哽咽起来。
元春见到亲人流泪,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见到多年不见的亲人,也会喜极而泣,毕竟多年骨肉分离,但元春的眼泪中,除了喜极而泣,还隐藏了别的信息。
她入宫完全是为了家族,并不是她本意,在她眼中,那个地方虽然被很多人向往,是权力和富贵的巅峰,但她却认为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这对她来说,无异于牢笼。
可元春明知那是牢笼,那是万丈深渊,她也要去,因为她柔弱的肩上背负着振兴家族的使命和重担,她不能有任何怨言,不能为自己而活,她是家族的一颗棋子,她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
见到祖母和母亲满眼垂泪,见到父亲元春也是眼含热泪,见到自己带大的弟弟宝玉,元春更是话未说完就泪如雨下。
元春的眼泪中,满是骨肉分离之痛,是勾起童年记忆却再也回不去的悲伤,是不能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委屈,是不能亲眼看到父母变老弟弟长大的遗憾,是不能为自己而活的无奈,是在深宫小心翼翼多年的情感宣泄...
对元春来说,宫里的日子并不好过,想想她如何从一个女史到一步步坐上了贵妃之位,这期间她要躲过多少明枪暗箭,她要忍受多少委屈折磨,她要多么谨小慎微,又要多么野心勃勃,才能换来对家族而言那泼天的富贵,省亲的荣耀?
元春的眼泪,为家族而流,她为家族牺牲了自己的一生,她为家族做出大小姐应有的表率,她为家族只身一人走入杀机四伏斗争不断的深宫,她为家族隐忍多年,她为家族放弃了自我。
得知元春封妃,贾府人人面有得意之色,似乎以后又可以耀武扬威一番了,可有谁想到,这是一个弱女子用几乎耗尽了自己一生的代价换来的?人人都可以凭着元春封妃得到荣耀、封赏,可她元春除了一个虚名,又得到了什么呢?
元春的眼泪,为自己而流,她不过一个闺阁女子,她并没有滔天志向,她只想居于田舍之家,与父母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样的心愿对寻常百姓来说,就是生活日常,可对她来说,是永远都可能实现的奢侈品。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对元春来说,让骨肉分离的富贵,哪怕是贵为贵妃乃至皇后,也终究没有什么趣味,不是她想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