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老师认为读写结合的“结合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今天醍醐灌顶的一个观念,所以必须马上记录下来。)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至少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解决写作中的形式问题,也就是怎么写的问题,而认识能力解决的事写作中的内容问题。
为什么很多孩子明明读了很多书还写不好作文,或者写得不够深刻全面,根本原因则在于认识能力的薄弱,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教师平常在教学时需要有意地去引导和培养的一个点。世界上的任何事都不是单一的一因生一果,而是有多种原因导致而成。如果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有意识地和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全方面的探讨,那么对于学生培养辨证全面的认识能力是有帮助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自己具备这个能力,只有自己够深刻了,够清楚了,才能明白要把学生往哪个方向引。久而久之,学生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自然地也就有了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
阅读教学时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
写作教学时培养学生运用认识能力,选取写作内容的过程。
我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一篇篇的文章,去挖掘每一个事物背后所蕴含的种种奥秘,形成一种思维习惯。然后落实到写作教学中的时候,就把这种思维习惯转为为当下正在写的那件小事的深化,也就是把一件小事写到具体,写到深刻的能力。
吴勇老师则认为在读写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例文意识”。这个观念源自叶老的“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然后就又回到的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师的专业基本能力,只不过要这种能力形成一种意识,然后传递给学生。什么是“例文意识”,就是教师针对课文中的某个优质典型的片段,提出可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点,以此作为“突破口”,在课堂中长期训练,培养“阅读敏感度”。这样一来,学生在写作中就能比较自觉地去关注平时所学到的这些能力,才能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例文意识”如何培养?
1、异质勾连。也就是针对一个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课文中去提取不同写作方法的片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让学生自行去发现其中的奥秘,明白要表达某一样东西的时候,可以采取不同的东西去写作,这样一来,学生的言语才会慢慢丰富起来。
2、超越平常。对于经典的片段,要能够重新审视,重新发现,获得新的“发现点”“教学点”,这需要长期磨砺。
3、同类提炼。有意识地将一定数量同类课文片段放在一起,去寻找和发现共同的表达密码,这样一来,学得更深刻,记得更牢。
综合两个老师对于“读写结合”的见解,我的思考:
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读写结合的侧重点也是写作。写作分为“写什么”和“怎么写”。
支玉恒老师回答了“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能力”的问题。培养孩子认识事物的能力,学生就会对在生活中看到、听到、想到的事物,经过观察、思考、判断、推理等各种思维过程得到结论,产生自己的感受,这是写作内容中的独到之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体现。所以文章要与众不同,全面深刻的认识能力很重要。
吴勇老师回答了后者的问题,“怎么写”的问题,也就是利用课文中典型的片段去提取不同的语言训练点,经过反复训练,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最后落实到写作中。
方向方法清楚了,剩下的就是坚持做的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