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尾生的文艺青年,与情人相约在一座桥下幽会。
尾生很有绅士风度,提前到达约会地点。
可惜,他出门之前忘了看天气预报。
不一会儿天降暴雨,霎时间如倾盆倒灌。
雨越下越大,桥下的水也越积越深。
但是尾生岿然不动,寸步不离。
最后,他抱着石柱被淹死在这座蓝桥下。
千百年后的文艺界大咖比如嵇康、李白等人无不对“以死守信”的尾生大加歌颂,我也曾经没少跟着起哄。
直到有一天读了《庄子》才幡然醒悟。
其实尾生根本不是被洪水淹死的,那是怎么死的?
他是被“守信”这个规则活活困死的。
那么,尾生的悲剧是不是因为笨呢?
其实不是,即使是世界上第一等聪明人,也同样步过尾生的后尘。
2、
古希腊有一位大哲学家兼数学家叫毕达哥拉斯,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勾股定理的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宣称地球是圆形的人。
但是,他有一个十分令人费解的怪癖:
讨厌豆子。
他所创立的学派第一条戒律就是:
禁食豆子。
后来有一天,他被自己的反对者追杀。
一路逃跑,结果被一片豆子地挡住了去路。
他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了原地等死。
陪葬的,还有一直追随他的五十名弟子。
毋庸置疑,他的智慧并没有拯救他的生命。
因为当他面对自己心中那一条死规则的时候,大脑瞬间陷入了“死机”。
然而,这是为什么呢?
3、
我们需要从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动物园老虎杀人事件说起:
2016年7月23日,在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
赵女士因与丈夫吵架,中途下车。
不料被一只老虎叼走,其母亲赶紧下车追赶。
结果是:赵女士受伤,母亲死亡。
此则新闻当时一经披露,骂声如雨。
为什么呢?几乎每个人都会脱口而出的说:
“因为他们不守规则,不道德!”
然而,这真的是声讨者们心里最根本动机吗?我才不信!
4、
我们再来看一则新闻:
2016年9月20日,台湾47岁男子陈某。
翻墙跳入动物园里的狮子区,面对狮子念念有词,不断挑逗。
最终激怒了狮子,狮子扑上去撕咬陈某。
陈某一脚踢开,狮子再扑,陈某再次用力推开。
陈某与狮子对峙了近一小时后,被园方救出。
此视频当时一经哄传,欢呼声如云。
勇敢,临危不惧,头脑冷静等等这些形容词,就像是专门量身定做的一样,被广大群众穿在了陈某身上。
甚至有人将其捧之为“当代武松”。
但是,几乎没有几个人站出来指责陈某不守规则的道德瑕疵。
这就是群众,翻脸如翻书。
只看结果,不论手段。
如果不是陈某最后被爆出吸毒这个致命的缺陷,恐怕现在还会有不少人在大街上排着队要签名。
5、
为什么同样是不守规则,赵女士遭受唾骂,而台湾的陈某却饱受崇拜?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
赵女士失败了,而陈某却成功了。
如果赵女士下车换座成功,谈定地将老虎挡在车门外。
那么,我们对她还会是一面倒的辱骂态度吗?
恐怕嫌弃鄙视笑者很少,羡慕嫉妒恨者居多。
如果你还是觉得半信半疑,那我们就再来听一个故事。
6、
许多年前,有一个人暂且叫他小洪。
有一天,小洪跟朋友们一起去蒙古的大草原上游玩。
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处小山岗,不仅风景独佳,登上去还可以俯瞰全草原。
于是他们欢呼雀跃地跑过去,结果傻眼了:
小山岗周围围裹着一层铁丝网,根本无法进入。
几个朋友都灰心丧气地掉头离开,唯独小洪坚持要从铁丝网翻进去一探究竟。
朋友问:“万一里面有护园人,被一枪打死怎么办?”
小洪说:“光天化日之下,怎么可能?”
最终,小洪一人翻了进去登上小山岗。
他眺望了草原,饱览了山上的美景,安然归来。
他们下山后向当地人一打听:
原来那个铁丝网不是防人的,是用来防止当地的牲口跑进去搞破坏。
这几个朋友顿时扼腕叹息,无不对小洪佩服的五体投地。
7、
后来我把小洪的故事讲给一些朋友们听,他们听了之后基本上都是一副不屑的表情。
仿佛在说:
“不就是运气好,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吗?”
“不经允许就擅自翻墙,人品随时有欠费的可能。”
“这种人无视规则,不能深交。”
我见他们如此反应,不禁喜从中来,以为自己找到了同类。
然后我接着讲:
后来小洪越混越好,还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一拨又一拨的创业奋青。
并告诉他们说:
“人生一定要勇于打破规则,直奔目标。”
“小洪是谁啊?”
“小洪啊,他就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
我的话音还未落地,他们便都楞在了原地。
直觉告诉我:
他们的大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豆浆机,正在粉碎他们先前的认知。
只是一转眼的功夫,他们的态度就变的模棱两可了。
我想许多人都是如此:
虽然嘴上骂着俞敏洪不道德,心里却暗暗地为他烧着高香。
8、
在以上这几起事件中,我们是否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规律呢?
实际上:
在动物园内下车并不是什么违法犯罪的事件,而且当事人自己承担着生命风险。
可是为什么却激起了广大群众的一致愤怒甚至是无端的诅咒呢?
有的人谴责是因为同情老虎,他们说:
人类犯错凭什么让老虎买单?太不公平了!
但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人类的生命是要高于一切动物,这是不容置疑的。
如果你非要抬杠,那就请你自己先剖腹自尽。
谢遍天下被你吃过的所有动物,然后再来跟我讨论这个问题。
但是大多数人都是以一种嘲笑和愤怒的心态来评论此事的。
当然,我也承认他们的动机包含了一定程度的道德蔑视。
但是如果我们剔除每个人心中道德的因素,恐怕更大的原因是:
因为这些人打破了规则,打破了我们认为应该遵守的规则。
网民面对台湾人陈某的态度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问题在于,普罗大众认为应该遵守的规则难道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皇帝死了,妃子不殉葬,岂有此理?我们骂;
臣子不自杀,还有没有廉耻?我们骂。
女子不缠脚,天理何在?我们骂;
女子要改嫁,贞操何在?我们骂。
《金瓶梅》这种淫书为什么不禁?我们骂;
《红楼梦》这种毒草凭什么不烧?我们骂。
林则徐下令禁烟,吸鸦片碍你事了?我们骂;
康有为提倡剪辫子,你对得起祖宗吗?我们骂。
民国时学校招收女学生,天日昭昭成何体统!我们骂;
同性恋者要求合法化,道德沦丧无耻至极!我们骂。
我们从古代一直骂到今天,可谓是“铁打的江山流水的群众”。
然而,我们千百年来似乎并没有多少长进。
9、
我们真的是从内心深处觉得他们打破规则的行为是错误的吗?
还是仅仅因为他们这种打破规则的行为,拨动了我们心中的那一根紧绷的弦,使得我们终于可以幸灾乐祸一番?
谁让你不守规则?被老虎咬了吧,活该!
而一旦他们成功地打破了规则,我们就恨不得立马化身创业奋青。
捧一个笔记本安静地坐在台下,听他们滔滔不绝的大讲成功学。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可笑的“咄咄怪事”吗?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
10、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把四只猴子,关在笼子里,笼子里放着一个电击器和一根香蕉。
假如有一只猴子去拿香蕉吃,科学家二话不说,电击另外三只无辜的猴子。
刚开始,猴子们的内心是懵懂的,不明白为什么挨电。
次数多了,猴子们就傻乎乎地把吃香蕉跟挨电这两件事关联起来了。
只要看到有哪只猴子敢拿香蕉,其他猴子直接围殴。
如此循环往复,猴子们果然全部变成良民,也再没有挨过电击,于是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
等到四只猴子全部习惯了这条规则,科学家便打开笼子门,随便替换一只新猴子进去。
新猴子初来乍到,看到香蕉欣喜若狂,上去就抓,结果被三只老猴一顿饱打。
如此循环往复,新猴学会了一个道理:
吃香蕉是要挨揍的,从此不敢摸香蕉。
然后科学家再换一只新猴子进去,新猴子照例被打了几次,终于也学会了一个规则:吃香蕉就要挨打。
最后,笼子里全部都替换成了新猴子,而且没有一只曾遭受过电击。
但这时候,猴子们仍然执行一条遗留下来的老规则——谁也不能吃香蕉,谁敢吃就集体围殴!
我们看了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其实这就是我们人类社会的缩影。
第一个猴子吃香蕉,其他三只猴子被电击,这两者之间有关系吗?没有!
但是猴子们的认知有限,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它们没有能力找出被电击的真正根源,于是就留下了一条莫名其妙的规则给后代。
每一次后代中有先知要打破这条不合时宜的规则的时候,几乎都要付出被围殴,有时甚至是鲜血与生命的代价。
11、
这也正是马克思倾尽毕生之力要写出《资本论》真正原因,《资本论》的序言里有一句震耳发聩的话:
“不仅活人受我们受苦,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一直都抓着活人。”
马克思是想告诉我们:
实际上我们都是古代人,却自以为自己是现代人。
我们那些死去的祖先一直都在思想、观念、习惯、风俗等等任何一个方面无形中操众着当下活着的人。
也就是说:
在相当的程度上,现代人只是一个被古人在幕后控制的木偶。
而进化心理学同样表明:
现代人无论饮食中的营养多么丰富,都无法摆脱爱吃甜食的习惯。
为什么?
因为这是石器时代物质匮乏的基因遗留。
所以,我们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身体上,本质上都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
12、
现在我们在回过头来想一想:
一名宁波男子翻墙被老虎咬死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吗?一点都没有。
借用一位网友话说:
翻不翻墙管我鸟事!?又没翻我的钱包。
但是为什么我们许多人都怒不可遏?
因为他打破了规则,就像打了我们的脸一样(我花钱你凭什么不花)?
严重挑动了我们所有人心里的这个潜规则,使得我们本来麻木的心像被电击一样的难受,于是群起而攻之。
猴子们不允许别的猴子吃香蕉与我们不允许别人翻墙,这两者只有形式上的差别,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真正的规则并不是动物园外的那一堵堵高墙,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那一根弦。
这是一条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用心去扫描才能探测到的潜规则。
我们不允许别人跟群体不一样,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强烈地需要群体的认同。
只要谁的个性凸现出来,其他人立刻本能地如芒刺在背,不除不快。
所以古人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当然,在社会太平的时候是不能动武的。
“文革“就是前车之鉴,于是广大群众只好在网上动嘴皮子。
因为我们一直都遵循着一个隐形的心理规则:
宁愿集体被规则困死,也不愿意看着别人打破规则使得自己羞愧而死。
13、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不被规则所困呢?
那就必须要具备三点:
胆量、认知以及运气。
三者缺一不可,抛开运气不谈,其实就是两个字:
胆识。
胆在前,识在后。
为什么?因为相对来说,胆比识更重要。
胆指的是你敢不敢打破规则,识指的是你能不能打破规则。
有许多有识之士本来能打破规则,却因为胆量不够,最终被规则困死。
14、
比如在1815年,拿破仑手下有一位名将叫格鲁希。
骁勇善战,运兵如神。
唯一的缺点是:过于恪尽职守,唯命是从。
有一次决战前夕,拿破仑将三分之一的部队交给格鲁希,命令是追击普鲁士的军队。
第二天,拿破仑的法军与威灵顿的英军在不远处的战场上打得天昏地暗,呈现拉锯战状态。
这个时刻,只要谁能获得增援谁就能获得胜利。
威灵顿在等普鲁士的军队,拿破仑在等格鲁希的支援。
其实格鲁希早晨就听到了两军决战的枪声,当时有多名副将请求出战。
他们认为等了半天都不见普鲁士军队的踪影,必有蹊跷,应该立即回援。
格鲁希犹豫了片刻,最终决定:
必须等破仑大帝的命令!
结果普鲁士的军队早已经暗中跟威灵顿会合,而等不到格鲁希的拿破仑苦撑了一天一夜,最终还是一败涂地。
没错,这场战争叫滑铁卢之战。
然而就在联军击败拿破仑之后包围格鲁希的时候,面对五倍于己的敌军。
格鲁希指挥果断,轻松突围,几乎未损一兵一卒。
可见,如果单论一场战斗的指挥能力的话,格鲁希绝对是第一流的大将。
可惜,格鲁希败就败在太迷信拿破仑的权威了。
拿破仑对他来说,就相当于是一种不可撼动的“潜规则”,而他一直没有勇气打破。
所以他的人生,被历史教科书永远定格在了滑铁卢罪人的耻辱柱上。
15、
上面是一个“有识无胆”的事例,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有胆无识”的故事。
在北宋初年,当时宋太祖赵匡胤还尚未统一全国。
江南有一个小国南唐(就是著名大词人李煜的国家)。
有一年,李煜派他的文臣徐铉来京进贡。
赵匡胤一听就慌了神,满朝文武更是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徐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乃是江左三大才子之首。
而且还能言善辩,是当时的全民偶像。
按照惯例,朝廷要派人去陪同徐铉接收贡品。
可是当时的满朝文武无不抓耳挠腮,怕折了朝廷的面子无人敢去接待。
顺便一提,那个时候像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等天王巨星还在银河系之外环游,尚未抵达地球。
最后赵匡胤干脆一咬牙一跺脚,在大殿上招呼了十个目不识丁的护卫。
从中选了一个五官端正的直接交给丞相,丞相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只好应诺。
还别说,赵匡胤眼光着实不凡。
此人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气场却堪称天下一流。
见了徐铉以后,徐铉果然对着他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旁人都替他捏了一把大汗。
不料此人不慌不忙,从头到尾只回复三个字:恩,对,是。
这下轮到徐铉慌了,太祖究竟派了一位何方高人?听话音简直是莫测高深。
后来徐铉又找他谈了几次,此人故技重施。
最后徐铉觉得自讨没趣,只好灰溜溜的返回了南唐。
满朝文武难道都不如一个文盲吗?当然不可能。
毕竟都是跟着宋太祖一路打天下才混到了金銮殿,论学问就算比不上徐铉,但绝对可以秒杀大殿上任何一个保安。
但是,他们全部被徐铉的名声吓破了胆。
因为他们听多了徐铉经常把一些名流呛得哑口无言,心里已经渐渐产生了类似吃香蕉会被电击的效应。
于是徐铉就成了他们头上的紧箍咒,成了他们心中不敢打破的的“潜规则”。
结果堂堂的大宋王朝居然找不出一个外交大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幸亏赵匡胤急中生智,派了一个大胆的文盲蒙混过关,才保住了朝廷的威严。
所以在有些时候,只要胆量足够,哪怕没有学识也一样有可能会做到别人不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像台湾动物园的陈某,他之所以敢于跟狮子正面对抗,正是因为喝醉了酒。
否则,恐怕早已葬身狮口。
与其说是酒救了他一命,不如说是因为酒精让他忘记了恐惧。
忘记了人类无法战胜狮子这一条人所共知的常识与潜规则,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小时的生机。
也就是说:
一个人心中没有“潜规则”的束缚,反而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释放出自己本来的光芒。
16、
不过:
“有胆无识”,毕竟成功的几率太渺茫,所以无法常态化。
“有识无胆”,虽然失败的几率不太高,却无法实现对“潜规则”的突破。
看来,只有那些“有胆有识”的人才能更好地打破规则的束缚,拓展智慧的边界,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但是,现实往往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一个人要想做到三百六十度全方位无死角的“有胆有识”,其难度之大,远远高于攀登珠穆朗玛。
17、
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位世界级的伟大数学家叫阿基米德。
有一天,他正在地上研究一个几何图形。
一名罗马士兵怒气冲冲地走过来,上去就是一脚。
阿基米德头也不抬,说:不要踩我的圆!
士兵手起刀落,于是这句话,就成了他的遗言。
后来这个图形代代相传,无人能解,一直传到了十七世纪。
英国也出现了一位世界级的伟大数学家叫牛顿。
有一天,牛顿正在家里研究阿基米德未能完成的圆形。
心里想:“这个图形连阿基米德都画不出来,我必须全力以赴。”
于是,脑细胞死了一批又一批,草稿纸换了一袋又一袋。
终于有一天——牛顿宣布放弃。
后来这个图形继续流传,又传了大概五六十年。
瑞士又空降了一位世界级的伟大数学家叫欧拉。
有一天,欧拉也开始在办公桌上画这个图形。
其实当时欧拉的心里状态是接近崩溃的:
“这个图形阿基米德画不出来,牛顿也画不出来,我勉强试一试吧,万一成功了呢。”
于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演算和勾画。
终于有一天——欧拉还是崩溃了,宣布失败。
再后来又过了几十年,这个图形传到了1796年。
德国也终于诞生了一位世界级的伟大数学家, 他当时才19岁。
有一天晚饭过后,他开始做导师每天布置的三道数学题。
正常情况下,他两个小时就能攻克。
但是今天的第三道题,他却久攻不破。
心里想:他妈的绝不能被导师小看了!
于是他挑灯夜战,与第三道题大战了三百回合。
终于在太阳升起的那一刻,赢得了胜利。
第二天他无精打采地找导师交作业,导师问:
“你昨晚没休息好吗?”
他忸怩不安的回答说:
“实在有负您的栽培,昨晚的作业做了一个通宵才完成。”
导师看了看他的作业,又看了看自己手上的文件夹,瞬间石化。
他用颤抖的声音对他说:
“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两千多年数学悬案?
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
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留作业时,一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错放在了给你的作业夹里了。”
这个19岁的小青年当场痛哭流涕:
“幸亏您没有告诉我,否则的话,我这辈子都解不出这道数学题了。”
没错,这道题正是《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之理论与方法》,这个小青年就是闻名世界的数学王子高斯。、
18、
更值得一提的是,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和高斯,他们四个人被今天的人尊称为:
世界四大数学家。
牛顿和欧拉都是全世界公认的有胆有识有创新的伟大数学家,但是很可惜,在阿基米德的阴影之下,他们都没有释放出自己的心中的太阳。
他们只要一想到阿基米德,心里就莫名地感觉到一股电击之痛。
最终,他们前赴后继地在阿基米德的阴影中双双躺倒。
可见,即使是伟大的“有胆有识”者,有时候也会在权威的足迹中止步不前,在古人的影子里画地为牢。
高斯,可以说是幸运的,也或者是他谦虚。
但不能否认的是:
如果当时导师事先像他透露了这道题的背景,高斯起码还得刻苦专研几十年。
或许才能翻过“阿基米德”、“牛顿”以及“欧拉”这三堵世界级数学高墙,才能打破几千年来世人用恐惧之心浇灌喂养而成的所谓规则。
愿我们的人生都能不设限,不上套,不惧风雨,无视“潜”规则,活出没有被死人控制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