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家庭教育
孩子不想上学?没关系,因为大人也不想上班!

孩子不想上学?没关系,因为大人也不想上班!

作者: 派派森林 | 来源:发表于2020-06-19 09:09 被阅读0次

    她总是会提前五分钟敲门。

    在过去的一个半月里,她每天都请了半天假,要认真算年假,早就烧光了,主管再怎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被逼得跳脚。女人的工作简直不是人干的,身为客服部组长,手机永远都有未接来电,群组永远都有指令,她非常羡慕捷运上的低头族,因为她每天向客户低头的时间远比自己低头滑手机的时间还多。当然偶尔也会出现翘班的念头,但是这次居然动真格地请了一个多月的假,下属以为这是离职前奏,但其实是因为──

    她那三岁半的女儿,不想上学。

    女人之所以进行了三次会谈,与我的治疗口碑无关,而是前两次都无功而返,因为她总是在会谈进行到一半时被公司召回。这次她索性将女儿带来现场,主管只能放行,于是女儿成了船锚,让她得以被固定在会谈室里。

    但事实上,她也的确被固定住了,因为女孩紧紧地缠在妈妈的背上,完全是「甲你揽牢牢」,二姊的歌词变成一种真实的投影。女孩的眼神坚决,足以对抗世界,而我也不想把自己当成与劫机犯斡旋的二流谈判专家,因此,只好把她们视为生命共同体。

    我翻开前两次的会谈纪录,发现孩子并不是突然变成这种状态,而是因为她正在历经「升班」这件事。

    升班,代表的是境物转移与社交动荡,原本调校过的人际参数都会被拉回预设值,就像计算机重灌这种噩梦一样。因此只要历经一次升班,孩子的阵痛期就会绵延好几周。不幸的是,这次的周期变得特别长。

    在这段期间,她的表现一如预期地跳回原厂设定,妈妈一离开视线便哭天抢地,只有妈妈重返视野后,才愿意进行拓荒。

    与其说妈妈是女儿的护身符,倒不如说她掌握了女儿的某种开关。

    由于妈妈陪校时间过长,老师无从施力,因而导致妈妈对新班级的导师不信任,最后出现与孩子彼此綑绑的状态。

    谈到这里,我拿出白板,准备为「不去上学」这种行为写个分类。此时女孩一看到板沟上的四色白板笔,姿态瞬间松动──这就表示现在是个交易的绝佳时机,而且不需要语言,单用眼神,就能弭平年龄与心智能力的距离。

    厘清孩子「不去上学」的原因

    回到白板上,「不去上学」(当然也可以替换成不去上班,把学校换成公司,绝对一体适用)大致可区分成三类:「不敢上学」、「不想上学」以及「不鸟学校」。

    一、「不敢上学」,意指「惧学」(School Phobia),也就是害怕上学。害怕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几种:陌生的环境,看起来凶凶的老师,一直被当边缘人,觉得上课听不懂或自身学业表现不佳等。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大多是因为「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以面对陌生情境时亲人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为主。年纪稍长的孩子,则以后面四项原因为主,有些则会被归类为「畏惧症」的其中一类,譬如社交畏惧症(Social Phobia)。

    二、「不想上学」,意指「拒学」(School Refusal)。相较于单纯「惧学」,它的范围又再更广泛一些,除了害怕上学,可能是「对学习没兴趣」,把不想上学视为对学校与父母的「抗议」。也可能是「对经营人际关系感到烦躁或忧郁」、「讨厌某些课程或师长」或是「留校时间过长」等。也就是说,除了害怕之外,对于学校或学习展现出「其他情绪」(例如厌恶或难过),导致不愿意踏入校园。

    三、「不鸟学校」,意义上比较接近「逃学」(Truancy)。不进校园,但也不想留在家里,因为其他场所比学校或家庭更有吸引力,地点可能是电动间(好老派)、网咖,或是在路边夹一整天的娃娃。原因可能是家庭或课堂冲突、帮派诱惑,或者是想和嘴巴开开的国二男生遵守一辈子的约定之类的。

    其实,孩子不想上学,大人也是关键

    一般而言,三岁半的女孩,离「不鸟学校」还有一段时间,因此本案的介入方式,会以「不敢上学」与「不想上学」两类行为为主。针对三岁半的孩子,除了确认分离焦虑的可能性,还有一个潜在因素会增加孩子的拒学行为,那就是妈妈对导师的信任不足。所以在会谈的过程中,我设定了几个重点:

    ●判断孩子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不去上学」。

    ●厘清妈妈不信任导师的原因。

    ●想办法减少妈妈的陪校时间。

    针对第一点,根据导师的说法与过往经验,可确认是面对新环境所造成的分离焦虑,但这孩子原本就比较害羞,热机时间长,因此预留开机时间并不为过。

    但比较令人头痛的,反而是妈妈心中「不认为老师有办法安抚孩子」的假设,因而更坚定了「还是由我来陪孩子吧」这种想法,导致妈妈不敢贸然缩短陪伴时间。然而对孩子来说,这样做,反而形成一种「哭闹就可以让妈妈留在身边」的印象,陪校时间只会愈拉愈长。

    因此,我先跟妈妈深谈了关于老师的部分,毕竟她愿意放手,才能与孩子谈条件。

    根据过往纪录,孩子的适应期大约是一个月,但看过行事历之后,我提醒妈妈,这次可能是因为适逢连续两次连假,才会导致孩子不断重开机。导师曾向妈妈表示,孩子其实只是适应期比较长,适应能力并没有问题,否则应该连前两个班都捱不过。但由于妈妈的担心,反而占用了让孩子学习面对陌生环境的时段。

    所以我请妈妈再给老师一次平反的机会,也就是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重新捏回孩子该有的形状。

    家长首肯之后,接下来就轮到与孩子「谈条件」,也就是所谓的行为约定,目的是缩短妈妈的陪校时间。

    原本都要陪到午饭时间,大约要花费三小时,因此我们先试着把时间缩短为只陪一小时,而且约定好这一个小时,孩子「必须跟其他同学互动」,至于短少的两个小时,则改由「提前十分钟接送回家」作为酬赏。如果孩子有喜欢的零嘴,也可以在下课接送时给她,当作酬赏的一部分。

    在妈妈离开前半小时,最好能每隔十分钟「提早预告」,为的是减少冲击,让亲子双方习惯断舍离。

    倘若奏效,第二周则缩短为四十分钟,第三、四周转换成隔日陪伴。等到第五周,就改为只陪周一,每次半小时,以此类推。

    这种做法,也可称作「渐进式暴露法」(Graded Exposure Therapy),目的是让孩子逐渐习惯妈妈不在的空间。

    离场时机也很重要,不一定要说去上班,可以说去上厕所或办事情,忙完就回来,让结语温和一些,重点是趁孩子和其他人玩在一起时离开,也可以请老师做球。这个目的是让孩子觉得「自己也可以和其他人互动,可以靠自己融入在团体里」,此时,家长不再是陪伴者,而是人际关系的推手。

    面对大孩子不想上学的行为,关心远比责备还要重要

    如果是六岁以上的学龄儿童拒学,随着智力发展,大场面也见多了,因此会上演各种装死技能,也就是所谓的「身体不舒服」,包括头晕、腿软、全身无力……而且还很逼真,但只要一听到可以请假,便立刻自体补血,重返人间,这时,家长该怎么处理?

    第一,千万不要轻易动怒,因为我们自己也很讨厌上班,只是不得不去。但关于这一点,孩子现在真的无法体会,不用强求孩子,或是把这类压力转嫁到他们身上,这是老板与社会的问题。他们这时候很需要支持,希望听到的问句不是:「干幺不去上课?」而是:「你怎么了?」相信我,这四个字比什么都有用。

    第二,如同先前提到的,家长可藉由对话来判断,孩子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不去上学」,这样做既能辨识孩子的情绪,也能大致推测成因。如果是「不敢上学」,依照先前的经验,国小的孩子大概会害怕几件事:

    ●上课听不懂。

    ●老师很凶,不讨喜。

    ●考不好被骂。这一点可能有源自家长的压力。

    ●被同侪排挤或霸凌。

    ●刚转换班级或学校,跟新同学不熟。

    经由分析可以得知,孩子害怕的对象,大多集中在「课业压力」与「人际关系」这两类。如果孩子说不太出来,可以提供选项供孩子指认,或请估狗帮你找到「拒学评量表」(School Refusal Assessment Scale,有中文版),替孩子的拒学类型做个分类,顺便评估严重程度。

    第三,根据拒学的类型,找出策应方法来减少孩子的恐惧。根据美国焦虑与忧郁防治协会(Anxiety and Depress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有几项不错的建议:

    ●主动跟孩子讨论他们对上学的感受及恐惧,有助于降低他们的害怕。

    ●主动与学校老师讨论孩子的状况,或向辅导老师寻求指引。

    ●倘若是年纪较小的孩子,允许他们用缓慢的速度,逐步回到学校上课。这样能让孩子知道,上学其实并没有什么好怕的,也没有什么坏事会发生。

    ●强调上学的正向经验,例如可以看到喜欢的同学,下课可以一起玩之类的。

    由此可见,家长的「主动」姿态才是关键。但无论是陪伴孩子度过换班适应期、课业补强、鼓励孩子互动、家长降低成绩标准,甚至与班导或辅导老师沟通,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状况,尤其是交朋友这件事。

    这段期间,请多给孩子支持与陪伴,陪他们聊天,不用担心这样会造成孩子的依赖。送上足够的支持,是要给孩子「多一点跟世界相处」的信心。

    其实,拒学行为本身不是重点。不去上课并不犯法,只是得不到相对的知识,但要获得知识还有很多的途径,并不是单纯地把孩子抓回课堂就够了。这并不是在玩填洞游戏,洞填满了就天下太平,重点是这个行为背后所牵引的问题。

    其实装病跟告白一样,都需要一点勇气,能让孩子鼓起勇气说谎,表示这件事有一定的严重性。不去上课,通常事出有因,就算能让他们不上课,问题依旧无法解决,强制上课,更会适得其反,不如先跟他们「谈心事」还比较有用。

    先「谈心事」,再「谈条件」,如果都谈不拢,至少还能「交给专业」,三个步骤,试试看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不想上学?没关系,因为大人也不想上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om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