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丰富,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的人收拾的干净利索,有的家里就一团糟了。
特别是现在家庭的私密性越来越强,一般不会让别人到自己家里去,乱点也就无所谓,久而久之,更是懒得收拾。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2009年出版了一本书《断舍离》,就是介绍如何通过整理,构建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让人生能变得轻盈,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01 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的意思很简单,就是通过收拾东西整理空间,来调整生活和人生的一种方法。
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断舍离”这三个字分别代表了: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断舍离是不是让我们扔掉东西呢,作者说扔掉废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而不是它的全部。
断舍离之所以能给人带来巨大改变,关键在于它改变了我们看待物品的视角。
我们常常会下意识地,从物品的视角去看待物品。有的物品可能具有纪念意义,有的物品凑合还能用。从物品的视角出发去考虑它的价值,决定它的去留。
一旦从这个视角出发去整理家,我们就只能把明显是垃圾,以及那些坏了不能用的东西请出去,它们所占的空间往往很小,处理完它们,家里不仅不会有太大改变,反而还很可能囤积更多的东西。
那该怎么办呢?把视角从物品转换成自己,不以物品为中心,而是以自己为轴心。
作者说,很多人不舍得扔东西,是因为没有想过他自己和物品到底哪个更重要,“与其说对东西有那么多依恋,有那么多的不舍,那我们有没有觉得,我们的人生被这么多物品占用了那么大的空间,消耗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我们的人生会觉得太可惜了呢。”
如果在评判一件物品的去留时,只听从自己的想法,考虑自己需不需要。我们内心的声音会逐渐转换成一种内驱力,自觉地实践断舍离。断舍离就像一种注意力纠正,把你的注意力从物品上,回归到自己身上;从过去、未来,回归到当下。
02 人生需要断舍离
断舍离其实是通过整理物品,来整理我们的思考模式和内心。
每样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有两层属性,一方面,它们都是信息容器,承载着实际用途,另一方面,它们也是意义容器,承载着我们的感受、回忆和情感。断舍离不光是扔东西,而是要创造空间,恢复生活的流动感。
03 怎样做到断舍离
开始行动之前,我们也需要转换一下视角,从“查看单个物品”转到“观察整个空间”,开始断舍离之前,要用“龙”的眼睛去俯瞰全局,把家看作一个整体的空间,弄清楚自己希望这个空间是什么状态,制定出一个整理策略,然后,再用“蛇”一样的眼睛,脚踏实地地展开行动。
整个断舍离的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两步:打扫和收纳。在打扫之前,我们要用“龙”的眼睛去评估一下家里的状态:是偶尔比较凌乱,还是东西多到溢出来,甚至是堆积如山。如果只是有点凌乱,那把东西回归原位,就能很快收拾好。可如果不是的话,就需要我们把家里的杂物全都摆出来,开始清理。
当你决定好了从哪里开始清理时,第一步是筛选,通过层层筛选,留在家里的物品不仅数量减少了,质量也相对比较高,你会感觉家里比以前宽敞多了,待在家感觉更加轻松了。
第二步——收纳了。和打扫一样,收纳也没有什么既定的规则,取决于你和家里物品“友好相处”的方法。主要原则有两个:
一是“1 out 1 in 法”,就是一进一出,给家里的杂物排个序,选出最喜欢的10个,当想要一样新东西时,必须从原先最喜欢的10件东西里,淘汰掉排在最后的那个。这样可以让自己不再随意买东西
二是“one touch法”,意思是,当你想要用一样东西时,最好能把这个动作压缩成两步“打开门-拿出来”,把它放回去也是同理。这样可以避免因为繁琐而懒得收拾。
通过断舍离,可以让家里的物品流动起来,也可延伸到让自己的思想、情感、认知流动起来,去拥抱美好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