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006 魏桓子为什么也屈服了?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006 魏桓子为什么也屈服了?

作者: 祥和鸿泰 | 来源:发表于2020-05-02 15:05 被阅读0次

一、为什么事情的发展超出了韩氏大管家段规的预料?魏桓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也屈服于智瑶?

答:1、为什么事情的发展超出了韩氏大管家段规的预料?

——段规原以为韩家送了土地,智瑶一定会膨胀的,一膨胀就还会复制成功经验,向其他家族要地。别人肯定忍不了,忍不了就注定要打,到时候韩家就可以隔岸观火,相机行事了。

谁知,魏家也送了“万家之邑一”。

2、魏桓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刚开始,魏桓子觉得“无故索地”,故“欲弗与”。

3、为什么也屈服于智瑶?

——暂时的屈服,是一种策略。

魏桓子身边也有一位睿智的家相任章,他给魏桓子讲了一番道理:

一骄一惧——“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骄兵必败;惧而同心,其利断金——“智伯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先予后取——“《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不做出头鸟,相机行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二、“斩岸堙溪”这个成语的来历?故事背后蕴含了《老子》里讲过的什么哲理?《管子》(托名管仲)论述统治者怎样牧养百姓也是用的这个策略,原话是?

答:1、“斩岸堙溪”这个成语的来历?

——前458年,智瑶欲攻打仇由。仇由虽然是个小国,实力不强,硬碰硬的话完全不是智瑶的对手,但仇由坐落在群山深处,和外界没有大路相通,所以外面的军队很难开得进去。

智瑶想出了一个很经典的诡计,铸了一口大钟,装上大车,作为礼物送给仇由国君。

钟在当时不但是很贵重的东西,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仇由国君受宠若惊,为了拿到这份礼物,派人开山修路,让大车可以畅通无阻,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斩岸堙溪”这个不太常用的成语,形容不畏艰险地开辟道路。

终于道路修好了,钟收到了,但智瑶的军队也轻轻松松地掩杀过来了,仇由就此灭国。

2、故事背后蕴含了《老子》里讲过的什么哲理?

——先予后取

3、怎样牧养百姓也是用的这个策略,原话是?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这种话听起来很像是儒家的老生常谈,但其实是阴谋家的嘴脸,其实民心无非就是好逸恶劳,嫌贫爱富,想要生活安定,多子多孙。

统治者尽力满足人民的这些期望,这是一种“先予后取”的牧养手段,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我能使人民安乐,人民就能够为我忧劳;如果我能使人民富贵,人民就能够为我承受贫贱;如果我能使人民安定,人民就甘愿为我承受危难;如果我能使人民多多生育,人民就甘愿为我牺牲性命。”)

三、面对三家联军的进攻,赵无恤实力太弱,只能采用城防战策略,在距离最近且城墙厚实的长子城、物资储备充足的邯郸城和距离最远的晋阳城之间,赵无恤选择了哪座城作为根据地?他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管理学上头号难题是,怎么才能让别人为自己卖命?赵简子当初是怎么(为家族)安排解决这个问题的?

答:1、赵无恤选择了距离最远的晋阳城作为根据地。

2、他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鐸之所宽也,民必和矣。”

(不选长子的原因是“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不选邯郸的原因是“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

3、赵简子当初是怎么(为家族)安排解决这个问题的?

——简言之,就是采用了财散民聚的策略。

当初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在“茧丝”和“保障”之间,选择了“保障”的治理策略。

“保障”,本义是堡垒,堡垒模式意味着加固晋阳的防御体系,同时善待当地百姓,激发他们对赵氏家族的认同感,相应的坏处就是必须向晋阳百姓让利,赵氏家族的财政收入和兵源注定会因此减少。

当危难来临的时候,先予后取的牧养百姓策略可以使用了。

对于晋阳百姓来说,一旦赵氏家族灭亡,一来情感上接受不了,二来新主子肯定没有旧主子仁慈。

所以,赵家的生死存亡和晋阳百姓的切身利益是绑在一起的,晋阳百姓就算仅仅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也应该和赵无恤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这就是《礼记•大学》讲过的道理:“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长子城和邯郸城就属于“财聚则民散”,对百姓的压榨太狠,所以民心离散,不能共患难。晋阳城就属于“财散则民聚”,正因为有了善待百姓,藏富于民的基础,所以民心可用。

(看到“藏富于民”,不禁想到了王安石变法被反对派坚决反对的理由之一就是“与民争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逸讲透资治通鉴》006 魏桓子为什么也屈服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pk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