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流浪地球》电影前,我对人类探索太空的灾难性愿景构想里,还保持在中学时期:在地球毁灭后,寻找另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我承认我的固化思维很无趣,自人类登月探索太空、空间站发射成功,航天员驻守太空遥望蓝色星球,那时候意识里的世界边界,局限于太阳系银河系中。夜晚仰望天空,会疑惑,在成千上万的星球群体中,有没有那么一颗和地球相同的星球,有没有那么一种,和我们人类一样孤独的智慧生物族群?
若地球是和人类一样,需要伴侣,那它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将在多少亿万年后,才能出现在它面前?
我曾经一直认为地球的“等待”将是永恒的,千万年来,它只能蜗居在银河系太阳系中,永无止境地等待着和它一样的行星。最大的可能是,某一天,能源耗尽,归于黑洞,终其一生都是孤独的,直到《流浪地球》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
原来,除了等待,我们的地球,还有一种主动出击的可能,原来,人类除了自己逃离外,还可以带着家园一起逃跑,这种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带着家园和希望离开的设定,和当年的《飞屋环游记》有相似之处。
同时,在探索太空的构想中,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设想,这个设想庞大、笨拙、听起来很愚钝,但有种“绝地求生”的悲壮感。当太阳衰竭,因能源主的丧失地球变得破破烂烂时,若寻找到新的能源,我们的地球母亲是否就会重新焕发生机?
这一切都是未知的,同时,也充满了让人满足的希望。
【流浪地球】 图来源/网络在《流浪地球》的影评中,特效比不上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是观众的普遍印象。然而,其中的“家国情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家园情感观内核,内敛的亲情情感表达方式,足以弥补特效不足的遗憾。
“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不可而为之,圣人矣”,中国人的天下苍生观,从春秋时期集之大成,到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为基调。为天下苍生而读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闪光点之一,科考制度、为万民发声,为大局、为集体、为大家舍小家,是我们文化的伟大之处。
我不否认《儒林外史》丑恶现象的存在,我更不敢否认,在朝堂上与皇帝争论以求天下稳定时,刚烈大臣心中想的是苍生而不是为了遗世扬名。我不否认在《万历十五年》描述的君臣关系中,为了树立自我牺牲形象、出自于自私自利的立史扬名而与皇权相互牵制的可能性,但我更愿意相信,立世之本,纲尺自在心中,为集体舍弃自我,为万民忘记自我,才是名臣据理力争的出发点。
因而,我为《流浪地球》选择了35亿人类而感动,为中国人的“家国大义”而感动,为“孤注一掷”而感动,为“牺牲自我”的勇气而感动……
当然,这并不影响我的判断:选择被土星捕捉的伤痕累累的“小破球”而放弃高精智能涵盖全人类基因信息、某生命个体及全人类文明信息的空间站这一决定是不理智的,甚至是充满了幻想的英雄式个人行为。而联合政府最终支持这一选择,许是屈服于自身的恐惧感,屈服于人类自身“忧惧死亡”的本能。
因而,莫斯感慨:让人类时刻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毕竟,缺少“领航者”空间站,家园将归于何方?这回答越发渺茫。
【流浪地球】 图来源/网络文化多元迸发,各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特性,换而言之,都有其局限性。中美的太空星球幻想电影中,主角人种的变更,反映出的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有对比,差别就越发明显。为全地球全人类而奋斗的英雄,拯救的方式也大相径庭,因而,文化隔绝,人类矛盾始终存在,为自我发声参与世界交流,是难能可贵的。
人类是族群性生命群体,一代代的记忆传承,一代代的信息留存,才让我们成为我们。延续人类一百代的地球“流浪计划”,以及“航天技术是属于无数代人的”,很多不可企及的希望,在时间的加持下,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
人类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对年轻一代的关怀与呵护,对年轻一代所投入的心血,在整个大自然生物群体中,始终是无出其右的。我们对延续的渴望是庞大的,我们生命的更替,或许是自然选择的纠错功能,一代代的鸿沟存在,是群体升级交流出现了裂缝,不可理解,很多时候代表的是一种进步。
希望未来,能见到更多优秀的电影,在全球不同的国家,都有一场属于自己的“太空拯救记”,千百种思维汇聚,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未来,越来越好。
文/待月,图/网络 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