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想每月都花钱买书,也不想整日举着手机看书,所以我想去图书馆办一个借阅卡。
我所在的小城本是一个小县城,但几年前被划为**市的一个区,所以就由**县摇身变成了**区。
出发前我查好了路线,确认我们这个小城是有图书馆的,然而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
地方是找着了,坐落在一个十分偏僻幽静的巷子里,没有想象中的与书相关的建筑设计,没有醒目的“图书馆”这三个大字,甚至连个正门儿都没有。这一切仿佛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我要藏得严严实实的,千万不能让别人找到我。
但很不幸,还是被我找到了。在接收到这样的信息后,我还是不识趣地一步一个台阶地上了楼,我像一个爱得痴狂的单恋少女,依然在心里执拗地想象着没准儿它是败絮其外,金玉其中。
哪怕当那一道紧闭着的大门映入眼帘时,我还是怀揣着希望用手推了又推,确认了它真的是锁着的状态,又立马将双眼揉了又揉,一遍遍地看着贴在门上的公告。最后,我终于接受了图书馆形同虚设的现实。
来时的步伐有多么的意气风发,回家的步伐就有多么伤感和落寞!
(二)
这一刻,我想念北京了,像一个久别的女子想念着远方的情郎一般想念着北京。可惜的是,那个远方的情郎并不属于我,它甚至都不认识我。
我是那么地想念那个别人的不属于我的城市,想念那里的国图,想念那里满目琳琅的各类书籍,想念那里书香袅袅的空气,想念鸦雀无声的阅览室里那“哗啦哗啦”的翻页声,想念目光扫过时那些平静、专注和深思的神情。
曾经的我一直搞不明白小城市比大城市究竟差在哪儿,家乡的小城有亲情围绕,这里的道路也既平坦又整洁,这里的生活似乎更加便利,北京那些大商场里的衣服品牌这里大部分也都有,这里也有我爱吃的海底捞,这里可以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开上属于自己的车子......
今天,我好像突然想明白了。
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的差距不在物质层面,即便有一定的差距也无伤大雅,最根本的差距在于精神文化层面。
我所在的小城也有高楼林立,也有豪华气派的大酒店,也有逼格不错的商场,也有消费水平不低的各式餐厅,可是图书馆却建在一个偏僻幽静的小巷,没有醒目的标牌,没有像样的大门,甚至常年在工作时间闭馆。
这是为什么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因为没人去。
没有人去借阅书籍,没有人去那里读书学习。时间长了,它便死了,就像一潭没有鱼儿到处游动的死水一般,表面覆着一层厚厚的裹挟着许多灰尘的墨绿色的油膜,上面还漂浮着一些枯枝残叶。
可是我们这个小城的人又很忙碌,每天不但起早还要贪黑。他们忙着做什么呢?忙着挣钱,挣钱做什么呢?换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穿更贵的名牌,吃更加正宗的山珍野味。
当看到一个终日捧着书阅读的人,他们会用看杂戏团表演的眼神将他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打量一番,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暗自取笑道: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读书能挣钱吗?能买得起房开得起车吗?
读书也许不能让人一夜暴富,但一个不屑于读书的人能富多久呢?一座不屑于读书的小城,又能有多大的发展前景呢?
(三)
想到这儿,我便读懂了大城市真正的魅力。正如美人在骨不在皮,大城市的魅力不在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而在于聚集在那里的人是一群心存梦想并且勇于追梦的人!
写到这里,我更加想念北京了,想念到想要立刻起身一刻不停地狂奔过去。可是,我不认识路,是个彻彻底底的路痴,最重要的是,我和我的家庭还没有做好重回北京的准备。
但是,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使这个世界变小了,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资源也通过网络实现了交叉和共享。
我所在的小城图书馆不开放,我可以在网上读书和听书。在这里没有朋友的我,在网上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且优秀无比的小伙伴儿,我每天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屁颠屁颠地跑着,也是欢乐无比。
即便如此,我还是会想念北京。这种想念经常会被某一个不起眼的事件或是细节所激发出来,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与熟悉和亲情围绕的家乡比起来,反而是不属于我的北京更能让我产生一种言不清道不明的归属感。
所以,未来的某一天,我终是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回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