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
2015年初实习,从学校到单位一个小时公交路程,为了打发时间在kindle里下载了几本书,《激荡三十年》便是其中之一。至今还是能清晰感知在阅读《激荡三十年》那让我有些盈眶的强烈快感与诡异的瞬间,而抬头看看公交窗外,7点的清晨安安静静的城市,我总在那时有些迷惑,这静谧的外表,每日都上演些什么样的澎湃。
然后实习结束,我也搁浅了这套书,只看完了《激荡三十年.上》,也许阅读的情境也是很重要的阅读体验,情境一变阅读的兴致也就消失了,而如今即便重新阅读这套书,也难复当初的心境。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对自身价值实现也更体现在对财富上的寻求,及时行乐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而渐渐远离了那充满了奇迹和激情的大时代。吴晓波大抵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入世型文艺青年,喜欢许巍喜欢朦胧诗,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要让自己快乐其实是一件不难的事,你只要给自己一个较长时间的目标,然后按部就班地去接近它,实现它。结果如何,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非常的单纯和满足 ”,突然明白为什么吴晓波会写一本《把生命浪费爱美好的事物上》这样鸡汤书名,这是他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富足踏实的追逐。在那本书中他写道“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想到了自律想到了终生学习,以及对你当下时代的关注,也许会让你对自己的生活有全新的诠释。
历史中的人物,大体可分为两类,大人物和小人物,前者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后者体现了历史的真实,那么一切以1978年开始叙述便是顺理成章,这一年年底,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如书中所说“邓小平奠定了中国变革的思想基础,并在他掌控的时间里主导了整场变革节奏” 。从这一年期,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的主导战略,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企业发展历程。
作者吴晓波在处理大方向与细节上相当得体,几年一个大主题,每年一个主题,每年具体分析一两位企业史人物,大时代背景与风云人物历程穿插交织,十分精彩。这些安排让本书有了很强的可读性而丝毫不会感到枯燥的同时让人能很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辛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
“1978~1983 没有规则的骚动”
“1984~1992 被释放的精灵”
“1993~1997 民族品牌进行曲”
“1998~2002 在暴风雨中转折”
“2003~2008 大国梦想成真”
对书中印象深刻的地方颇多,却又不知如何组织语言。非规范化市场氛围,种种特征决定中国企业的草莽性和灰色性;邓小平领导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变革思维,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受到挑战和冲击,公共价值观念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和物质化;深圳奇迹是靠人们“倒”出来的;中国企业家面临国际化竞争和技术瓶颈选择了柳式道路“市场派”这也在中国企业技术落后现状的原因之一;产权制度变革,敏感又致命;牟其中“罐头换飞机”;股票市场的灰色与投机;网易转型阿里巴巴的坚持……
今日听罗辑思维节目,罗胖子说:“中国确实很多地方有问题,但是咱们也的尊重基本事实。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中国的成绩跟任何国家比都不逊色,这样一来,很多理论就尴尬了。”所以,中国需要新的理论。
所以“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狄更斯
附,书摘
1978 中国,回来了
法国思想家、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格森曾说:“说社会的进步是由于历史某个时期的社会思想条件自然而然发生的,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它实际只是在这个社会已经下定决心进行实验之后才一蹴而就的。这就是说,这个社会必须要自信,或无论怎样要允许自己受到震撼,而这种震撼始终是由某个人来赋予的。”邓小平无疑就是伯格森所谓的“某个人”
两万元创办一家叫做华为的电子公司,然后,这家公司将以其严苛的军事化管理和犀利的底价战略迅速崛起,并让全世界的同行们深感头痛。(任正非)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民间公司的庞然生长,在逻辑根源上也可以从小岗村的那个冬夜开始追寻。
中国民营公司的成长从一开始就有两个源头,一是华西式的乡村基层政权及其集体企业组织,二是鲁冠球工厂式的自主创业型企业。
1979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海内外学者普遍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3年):以放权让利为主线,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模式阶段。第二阶段(1993年—2001年):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尝试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以后):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阶段。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1959年写过的那句斩钉截铁的话:“清楚界定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
企业史人物:“老板”袁庚
1980年代初期,最具改革精神的中国官员坚信,只要充分放权和锐意改革,自己是完全有能力搞好国有企业和振兴一方经济的。而到90年代末期,他们已经隐约感觉到,这种体制内的突围已经遭遇“极限”,或许惟有借助更为强大和自由的外来资本的“混血”,才可能构成进一步的推动。蛇口生而太早,因而不可能同时肩负两个时代的命题。
1980 告别浪漫的年代
世界银行对乡镇企业(TVE)的定义是:被认为具有独特产权形式的企业,既不是国有制也不是私有制,而是地方政府和居民所有,其激励机制与私营企业相似,剩余仅在有限的阶层(稳定的社区及其政府、企业管理者)中分配,企业的自由参与、竞争、硬预算约束、地方政府恰当的财政积极性,这些特点造成了乡镇企业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营运效率
鲁冠球的胜利似乎预示着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体制外的民营企业有机会凭着机制的灵活和技术上的优势在某些冷门的行业获得成功。
企业史人物:川人春先
思想活跃也好,能悟出潜在的增值地方也罢,都不等于能够办好公司。相反,办好公司的企业家大都是搞营销、搞金融,有很强管理能力的人,而不是真正的科学家
我觉得每一代人只能做他当时认为最重要的事。人活着总要做点事,做了这件,也许就要放弃那一件。我做事从不后悔,即使做了较为愚蠢的事,也不后悔,因为时间总是在往前走的。
注陈春先 中关村
1981 笼子与鸟
1981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年份。8月13日,IBM公司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PC5150电
中国经济也很像是一个魔方:出路明明是有的,但是,现实就是有点乱,让人理不出一个头绪。
企业史人物:难忘“任项”
任仲夷、项南均是在花甲之后才被委以地方要任的,他们的前后任期均不过五年,却在粤闽两地烙下最深刻的印记。
邓小平在他一生最辉煌的十八年中,在中国造就了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但也留给了我们一个尚未能解决的贫富悬殊问题的社会,一个未能彻底解决腐败蔓延的社会。”
1982 春天并不浪漫
关于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经历了五次转变:1949-1977年为计划经济;1979-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路;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1987-1992年,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92年以后,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83 步鑫生年
变革的战略思路:摸着石头往前走,不争论,也不做政策上的明确界定,让最终发生的事实来定义前行的方向。这种变革思维使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积极试验场和冒险乐园,所有的激情和野心都被无限地激发出来,从社会底层喷发出来的火浆终于让大地熊熊燃烧,只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累积,一切都似乎百无禁忌,中国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一次次地受到挑战和冲击,公共价值观念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和物质化。
深圳的奇迹不是靠吸引外资而产生的,而是全国人民“倒”出来的。
在中国改革的前十多年,任何产业基础、政策扶持、人文素养乃至地理区位等方面的客观条件,都无法与当地的改革创新意识相匹敌,往往,一地观念的解放与否是它有没有可能发展起来的唯一条件
注 谢高华
中国改革的经验证明,对旧体制的最初突破,往往发生在旧体制最疏于防范的地方。
1984 公司元年
张瑞敏砸冰箱”成为这家日后中国最大的家电公司的第一个传奇,它跟几年前鲁冠球把40多万元的次品当废品卖掉的故事如出一辙,表明了出现于商品短缺时期的第一代企业家的自我蜕变正是从质量意识的觉醒开始的。
中国公司与美国公司之间的距离,并不在于创始资本的大小,而在于各自对产业成长的视野和理解的差距。
1985 无度的狂欢
1985年初,国家宣布取消对企业计划外自销产品价格的限制,宣告生产资料的“价格双轨制”正式形成。
得益于这种畸形价格制度的倒爷阶层是压垮计划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都是一些“围墙内的变革”,无法改变这些企业在竞争能力和产权自主性的天然缺陷。
注
张厂长 满负荷工作,格里希 三板斧
1997年,吴士宏因销售业绩出色被任命为IBM中国销售渠道总经理。成为一个有传奇色彩的职场女强人。
企业史人物:两面雷宇
任何行为以改革之名,都可以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创造性破坏,这种做法一直得到默许和宽容。
注海南事件
1986 一无所有的力量
刘庄和史来贺的存在,证明在中国的某些乡村,如果有一个无私而威权的领导者,他同时具备两种能力:其一是极其善于利用一些优势和概念,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而受扶持的执政氛围;其二,他有相当的市场敏感性,往往就能办起一家乃至若干家非常赚钱的工厂。
1988 资本的苏醒
1988年可以被看成是这样的一个年份:在此之前,中国民间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是无意识的,它们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免于饥饿,而在此之后,对资产的追求成了新的主题。那些先觉者开打把目光放得更远,他们思考企业的归属与命运
在1988年前后的中国企业界,王文京、柳传志和鲁冠球只是极少数的资本先觉者,绝大多数的厂长经理们仍然在承包制的大圈圈里绕来绕去
1989 “倒春寒”
银根紧缩,消费降温,工厂开工不足,乡镇企业大面积倒闭,失业人员增加,资金流通不畅。1989年的中国公司,一派萧条气象
在6月24日结束的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62岁的江泽民从上海市委书记的岗位上被提拔出来,当选为新的总书记。用邓小平的话说,江泽民是中共新一代领导的核心。
11月13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并借这个机会,正式向政治生涯告别。
1990 乍热骤冷
早期温州商人在商业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狡黠,与硬骗强取截然不同,却将原始积累过程中的那种没有道德底线的狡黠与血腥,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只能说,那是一个缺乏善恶感的时代,在“摆脱贫困”这个时代主题面前,一切的道德价值评判都显得苍白无
1991 沧海一声笑
通过创新的方式在流通环节中获取利益,成为这些冒险家屡试不爽的致富手段
1991年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有远见者重新发现了世界。
1992 春天的故事
大中华区”既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也不是一个组织有序的贸易区,但它却在同一种文化和共同对发展渴望的驱动下,连成一体。它整合了中国台湾的技术和财力、中国香港的国际市场经验和中国大陆巨大的土地、劳动力资源,还有野心。大中华区是一股非常有潜力的经济力量,亚洲唯一有可能抗衡日本的力量。
它让这个国家在1949年结束了漫长而残酷的战乱,然后举全民之力开始了一场颇有点军事色彩的农业和重工业建设,在1978年以后,它又让国家的成长主题从主义之争重新回到经济发展的轨道
1992年,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起点感的年份,中国公司的成长故事正在路上
注互联网
在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是非观念日渐模糊的商业社会,人们突然怀念起秋菊那种认死理的性格,“讨个说法”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流行词汇
1993 扭转战局
财政体制的弊病,从上海和北京可窥见一斑。上海实行的是定额上解加递增分成的模式
“中央请客地方买单”的现象大量存在。以经济发达、税源最为充沛的浙江省为例,在1993年,浙江的财政自给率是133.27%,1994年以后这一比率大幅下降到60%左右,而其他中西部地区的财政状况更可想而知。
国营企业的改革就不应该关起门来,老是在经营体制的转变上绕圈圈,而应当将它们放到市场中去,中央政府则要在整个经济体制的重新构造上多下力气。
企业史人物:庄主之殇
多次接触禹作敏的知名记者张建伟曾评论,“他是我所遇到的最善于利用政府政策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农民,他的整个发家的历史,其实就是机敏巧妙地对付政府的一连串故事。”
1994 青春期的躁动
中国市场的非理性疯狂,疆域的广袤,消费者层次的参差不齐,以及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冲动,使得某些产品可以依靠一个灵感或一套策划而一夜崛起。
1994年前后,中国商业的火山口,就在保健品和饮料食品领域,全中国最有野心的企业家们都亢奋地拥挤在那里。在过去的4年里,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从近百家增至3 000余家,平添30多倍,品种多达2.8万种,年销售额高达惊人的300亿元,增长12倍。保健品产业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黄金之地”。
青春期是这样的一个阶段,企业像一个躁动不安的年轻人,对世界充满了憧憬,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则交织着莫名的自卑与自信,它每天渴望再生,决策与行事则缺乏连续性。
在中国企业史上,柳倪之争带有很强的寓意。它展现了中国企业家在面临国际化竞争和技术发展瓶颈的时候,做出了怎样的思考和选择。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几乎所有知名的企业家都选择了柳式道路。
企业史人物:支教公司
白芳礼去世后,艺术家为他在天津憩园塑铜像纪念,一些大学生专门为他做了一个网站.baifan-gli.cn,网站的颜色是最单纯的黑白两色,版首有一行字:总有一种平凡,让我们泪流满面。
企业史人物:君安教父
张国庆与万国的管金生、申银的阚治东并称股市“三大教父”。
1996 500强梦想
对“诸城经验”的肯定是决策层对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一次战略性大调整,在某种意义上,这标志着开始于1978年、以机制改革为主题的国有企业改革运动的终点
专注是赚钱的唯一途径。可口可乐专心做可乐,成为世界消费品领域的领先者,丰田专注于做汽车,成为日本利润最为丰厚的公司。进入一个行业,专业化,然后全球化,这才是赚钱的唯一途径
1996年前后,本土家电企业集体性地错过了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当时,这些企业已经靠价格战击败了早先靠品牌优势而获得先机的跨国企业,获得了极大的市场份额,企业的士气和效益都处在最佳的时期。要稳固市场战果,就必须在技术上拥有核心的开发能力。
企业史人物:一人三九
一个过于优秀的产品,常常给了企业家更多犯错误的机会。”这是所有商业规律中最让人唏嘘的一条。
1997 “世界不再令人着迷”
瀛海威以及太阳神、三株、飞龙、亚细亚、巨人、秦池的详细案例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最出色和成长最快的企业大多数出现在日用消费品和家用电器领域。1997在中央高层和社会改革力量的推动下,一场大规模的产权清晰化运动如期而至,它将于1998年进入高潮
在过去20年的企业史上,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与以私营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是两大企业成长路径。后者遭遇无数质疑和磨难却始终曲折地壮大,前者则在无数的推崇和扶持下,渐渐落入了体制滞后的困局。
苏南模式的终结,意味着集体经济的一次脱胎换骨,在更广泛的时空跨度内,它标志着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试验的合作制制度及后来的人民公社制度在基层经济组织中的彻底淡出。一种更为市场化的、以产权人格化为特征的企业制度终于成为主流的企业成长模式。
丁磊、王志东和张朝阳的集体出现,宣告了中国互联网元年的到来
在一个转型的时代,法制的滞后以及对灰色行为的宽容让无数企业家获得了超越式的成长和惊人的利益。而这中间隐藏着的种种毒素也同样让这些人无法从这种非正常的商业逻辑中挣脱出来
企业史人物:时代标本
史玉柱是这部企业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毫无疑问,他是这代企业家中市场直觉最好的人之一,他能迅速地找到行业爆发的时间点,并且以最为快捷和高效的方式获得成功,他因此被称为“史大仙”,甚至得到很多高傲的同辈企业家的崇拜。
1998 闯地雷阵
中国公司的变革如果按主题来分界的话,可以从1998年一刀切为二,此前的主题是经营机制的转变,此后则是产权的重组与清晰化
1999 庄家“恶之花”
唐氏战略在商业逻辑上最大的漏洞是,传统产业的盈利能力并不可能在短期内爆发,其对金融板块的反哺能力十分弱小,在效益最好的年份,“三驾马车”的净利润之和也不过2.4亿元,远远算不上是“效益奇迹”。因此,实业整合出现的绩效并不能够支持金融扩张所需要的资本流量
11月,当过多年个体书商的李国庆和他的海归妻子俞渝联手创办了从事网络图书销售的当当网,夫妻俩的职务是“联合总裁”
2001 入世与出局
申奥成功、男足出线、加入世贸,这一连串的大喜事齐齐挤到了2001年,令中国人在新世纪的伊始就赫然有一种“大起”的感觉,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幸福和满足感。也正因为如此,“2001是中国年”的说法不胫而走
中国的经济和企业成长,仍在按自己的逻辑曲折前行,而与那些过于乐观或悲观的猜想无关
吉利汽车的主人是38岁的浙江台州人李书福,他造汽车有三个“先天不足”:只有1亿元左右的自有资金;没有任何汽车业的经验和积累;没有得到任何的政府支持
刘永好、吴鹰及李书福的“另类式成功”各有因缘际会,也生动展现出在利益重新调整的混沌格局中,市场与垄断之间犬齿交错的渗透、妥协与博
在此前,美国著名投行高盛和由传奇的日本投资人孙正义领导的软银公司已经先后对阿里巴巴投资2500万美元,
网易的转型与阿里巴巴的坚持,显示了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企业家在重大危机面前的应对智慧
互联网经济曾经无比痛快淋漓地颠覆了过去的公司发展和财富积累模式,而在它降临人世10年之后,永恒的商业规律却以十分残忍和直白的方式告诉所有渴望成功的人们,跟以往的每一个故事一样,所有的成长都必须经历煎熬和历练,日后的辉煌将证明,危机是最好的老师,所有的苦难都是值得的。
2002 中国制造
李经纬被赶出健力宝,顾雏军得手科龙,仰融出走华晨,春兰改制搁浅。这些发生在2002年的事件看上去情节各有曲折,内幕云缠雾绕,而其实质都与实施了4年多的产权清晰化运动有关。
身价进入当年度《福布斯》的“中国富豪榜”。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对于企业产权改革的讨论将成为中国公众社会及政商学界观点分歧最严重的经济话题
2003 重型化运动
在30年的企业变革史上,朱镕基是继邓小平之后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如果说邓小平以开放的胸襟决定了中国变革的方向,那么,朱镕基则完成了路径的选择
中国经济不可遏止的成长态势到底是靠什么支撑的?答案来自两个方面,一时“中国制造”的外貌强劲拉动,二是以房地产为龙头的内需市场的旺盛。
2004 表面的胜利
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博弈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一览无余,庞大的国有资本集团以及相关联的地方政府利益已经形成了一股惊人的“挟持力量”。中央政府终于在犹豫一段时间后重拳出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