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铁帽子王”注定的败局:大清骑兵最后的一次冲锋

“铁帽子王”注定的败局:大清骑兵最后的一次冲锋

作者: 机智的小朋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17-05-21 21:37 被阅读0次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有一场没有载入史册的战役,也许在西方人眼中,这只不过是战胜清军的日常,但是对于清军来说这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准确的说是宣布了清军的“死亡”。

在中国与英法联军的那次“大战”中,清兵没有快枪,有的只是长矛、梭镖和各种大刀等。大清引以为傲的铁骑挥舞着马刀,杀气腾腾,但却还是败给了装备了步枪和线膛炮的欧洲军队。

而今天要说的这场战役就是“八里桥战役”。1860年9月20日,英法联军侦察发现清军骑兵正向通州至京城的运河一线大规模集结。运河上有两座桥,西边一座是木桥,炮兵不能通行。第二座为单拱石桥,是一座漂亮的花岗岩一汉白玉老桥,建于17世纪,有动物石雕栏杆,名叫八里桥。从桥上眺望就可以看到北京高大的城墙了,但因有树林和住宅掩蔽,联军看不见那座桥,更不清楚其具体方位。

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清军统帅僧格林沁亲率约3万精锐骑兵,隐蔽在树丛或村落之中作为预备队。僧格林沁还带着京师禁军,也就是俗称的御林军,黑边黄马褂是他们的标志,能穿上这身衣服是作为士兵的莫大荣耀。

联军方面,冉曼旅加2个炮兵连以及参谋部居右侧,柯利诺旅加1个炮兵连居中,作为先头部队直插八里桥头。随后跟来的英军将向西展开,步兵、炮兵居中,骑兵居左。在兵力对比上,英法联军共计8000人左右,而清军骑兵多达3万人。部署在平原上,呈式弧圈阵势,战线约5公里,两翼强固。

清军首先发起冲锋,声势不可谓不浩大,清军骑兵杀声震天,挥舞着手中的马刀,向前无畏的冲锋,但是直到联军阵地前大约五十米的地方,清军骑兵遭到猛烈的火力攻击,大清骑兵应声落马,但是后面的人马依然继续冲锋,仿佛能把联军的阵地全部吞没,但是只能看到只见清军战马奔腾而来,四处扬起大片尘土,但却齐刷刷的倒在了阵前。

清军最后还是溃败了,这是大清引以为傲的骑兵的谢幕之战,曾经的后金骑兵横扫中原,打下了天下,但是如今冷兵器与热兵器的较量,注定了清军必是一次惨败,这也是一个骑兵时代的结束,骑兵没落了,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铁帽子王”注定的败局:大清骑兵最后的一次冲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uv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