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一大早,发现冰箱里空空如也,真的是吃光喝净,啥也没有了,不得不走出门,到小区附近的菜市场去买点菜。
早上刚刚跳出来的太阳,就像个火球一样,红红的高挂在没有一丝云彩的蓝天上,格外明亮,分外热烈,预示着今天必定还是个让人感到不会舒服的大热天。
路过小广场,碰见那个单位退了休的老同事。他退之前上班时,整天感到腰酸腿疼,无精打采,在人生的又一个过渡时期里煎熬。现在他正在和自己的夫人一起,随着激越高亢的音乐翩翩起舞,整个人完全换了个样,脸上红光满面,脚下舞步轻快,无论腰腿,旋转敏捷,精神状态真的让人有点羡慕。
看来,并不是每一个退休的人,都会感到落寞,都会留恋自己干了一辈子的那个工作。换个方向,活成自己想的那样,其实也很精彩。
想着,走着,来到了菜市场。
这是个室内的菜市场,但卖菜的摊位却真不算少,人和菜,把偌大的大厅挤得满满当当。它周围有几个大型的成熟社区,住户很多,人口密集,一到早市和晚市时刻,这里往往人头攒动,顾客盈门,今天看来也是如此。
各个摊位镶嵌在两纵两横的过道之间,都呈正方形的形状,它的四个边,架得很高,和半个人的身高不差上下,像浮在地面上一样,上边的新鲜蔬菜摆得像小山似的,红辣椒、普罗旺斯西红柿,红得鲜艳欲滴;青椒、黄瓜、小青菜,一副翠绿可人的模样;嫩玉米棒儿,层层包裹的绿袍,剥开到一半,裸露出金黄的身子,像是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儿,一撮金色的发丝顶在脑门上,傻似可爱;紫的茄子,红的、白的萝卜,灰白的蘑菇,都服帖地呆在属于它们的地盘上,一声不吭,想着它们各自的心思,等待着顾客的拣选;大白菜、小土豆、浑圆的卷心菜和那瓣瓣分明的大蒜头,也都各自安详地守着它们的一角天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脸上带着各种表情的人们。
摊位的主人都站在正方形里边,似乎脚下的地板垫得很高,他们给顾客的服务,分明是居高临下的姿势,看起来,这显然与把顾客看作上帝的行业理念有那么点不相容的意味,不知道当初的设计者为什么设计出这样的格局。
不过摊贩们却深谙经商的道理,他们说话和服务时都喜欢略弯着腰,微笑着面对他们的顾客。他们客气地招呼每一个从他们摊位前走过的人,不管他们是否有意留步,殷勤地介绍着摊位上各种的蔬菜品种,几十种菜的价格个个谙熟于心,张口就来,打了几折,优惠了多少,绝不会张冠李戴,阴差阳错。
遇到斤斤计较的顾客,他们耐心地向你细数做生意的艰难,说所租的摊位费卫生费贵得多么离谱,说他们每天站在这里十几个小时累得像马一样,挣的也就是个微小的利润,是辛苦钱,言下之意,不敢再让了,否则亏得就不像样了。顾客,大都是只好笑笑,觉得搞搞价,是个乐趣,也是个过程,似乎没有它,心理并不踏实,搞了,价格下不来,还得买,不买,吃啥?
有没有发现,买菜的顾客都有一个特点,极其喜欢扎堆,那家摊位前客人越多,便越要前去凑个热闹,似乎觉得人多也是有原因的,相信没有无缘无故的停留,这人多是蔬菜质量好的标签,是摊主以往累积信用的注解,哪怕要等上半天才能和摊主搭上一句话,也心甘情愿。
眼前这家摊位就是这样,摊主夫妇看起来很和善,他们配合默契,夫唱妇随,正忙得不亦乐乎,取菜,称量,看着付款,不时还唠上几句家常话,一切动作麻利,如行云流水,生意好得让相邻摊位上的女人没了笑容,冰冷的脸上多多少少生出一点了妒意。
我也好生奇怪,几家摊位上的菜,看起来大同小异,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价格也完全一样,那为什么顾客有如此的区别对待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所谓的羊群效应吗?
我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一点奥秘。每个顾客在这家摊位买了很多主菜以后,大大小小一大堆,摊主称完装袋时,总会拿一小把小葱,或者一小撮香菜,赠送给顾客,每个顾客都对此表达了谢意,心情自然也很高兴。小葱、香菜虽少,微不足道,但它满足了顾客那种似乎赚到了的心理,也让摊主达到了以小博大,让小利,谋长远的目的。
最后,我也停驻在这家摊位前,买了一堆的菜,同样获赠了一撮小葱和香菜。自己平常并不特意去买它,觉得这玩意买多了容易坏,买少了划不来,他那一小撮,恰到好处,看来,我的心理也被这对精明的摊主拿捏住了,而且是心甘情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