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摄于日月潭。
我接触的第二份正式的兼职,是在KFC当服务员/收银员,当时的目标是买一部单反。现在多少不愿意跟别人讲我曾经去KFC做过兼职,总觉得多少有点低端了,当然这种想法荒谬至极。对一个尚未接触社会的人来说,去找兼职,最先考虑的可能永远是KFC, McDonald's,连必胜客都要排在之后,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快餐品牌和我们日常交集太大,他们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又由来已久,一想到去做兼职,我就马不停蹄地去了学校附近的KFC。那家店算是武汉最大的店之一,顾客经常人满为患,那时候年纪尚小,也不觉得辛苦,再加上同事基本上都是本校的学长学姐,还是挺快乐的。
大一的寒假,申请去家附近的KFC(肯德基)继续兼职,结果工作第一天就出了问题,辞职不干了。单反钱还没挣够,怎么能就这么放弃呢!于是继续海投简历,竟然又是回到学校附近的商圈,在MUJI(无印良品)找到了新的兼职。可能是寒假的原因,兼职的小伙伴基本上都是本地人,刷新了我对兼职身份的认知,相比于在KFC兼职的人而言,这群在MUJI做兼职的年轻人都太有钱了。也刷新了我对兼职工作的认识,相比于在KFC穿着厚底的黑皮鞋忍受各种顾客的8小时,在日式音乐中和一群MUJI死忠粉聊天推销真是要愉快太多。当然最重要的是工资了,同样一个小时里,可以在KFC卖出n份汉堡套餐,收到9.7元的回报,而在MUJI也许只卖出一个小小的玻璃杯,便有14元的收入,当然这都是两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的工资只会更高。
于是,我一下子就买到了单反,存够了旅游资金,甩手不做,去做志愿者了。
二。
╰ 摄于东海大学。
两年前,我第一次通过兼职领悟到一个道理,即被动放弃KFC一个小时9.7元的工资,我可以选择更好的一个小时14元的MUJI,后者比前者也要好太多。
祸兮福所倚?
机会成本而已。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以我的真实经历来解释,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我每天花8个小时任劳任怨地在KFC抹桌子,打冰淇淋,就相当于是放弃了同期内去MUJI一个小时14元的工资。
再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在KFC兼职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
a.一个小时9.7元,存钱买单反。
b.和学长学姐海聊的快乐。
2. 如果我不去KFC兼职,我可能会失去什么?
a.没钱买单反。
B.MUJI的高工资。
以上便是一种网红经济观点(我随便取的名字),人人都在用经济理论“机会成本”看问题。
如果我高考失利,我可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好的教育,但与此同时,我有复读一年考得更好的机会,也有在18岁便尝到人生中第一匙的苦,更好的思考接下来人生的勇气。
如果我不谈恋爱,我可能不会第一时间接受到关怀问候与甜蜜,但与此同时,我有自由的空间,个人成长与思考的可能。
如果我和A分手,我可能是要放弃A对我所有的付出,但与此同时,还有BCDE在等着我呢?
如果我毕业就失业,我可能得家里蹲,但与此同时,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朋友相处,不用在22岁就通过工作看到一生。
三。
我尝试用一种平静、理性的方法向你们讲述在我身上经历的这件事情,所以上文全是铺垫。
目前准备走学校项目去留学,期间面试判定我法语能力不过关,需要参加一个1000欧的夏令营。
当然现在这件事情基本上已经全部结束了,不妨用“机会成本”在这个概念来分析这整件事情。
人嘛,趋利避害,我们倾向的正常思维是:
如果我去参加了夏令营,可能对我造成什么样的损失?
1.1000欧的经济损失(还有隐性的其他经济损失,如餐饮等)
2.并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并不一定能提高语言能力
3.缩短和父母朋友团聚时间
4.目前兼职时间减少
但用机会成本来分析:如果我不去夏令营,可能会失去什么?
1.提前熟悉适应环境。
2.和世界各国小伙伴愉快相处。
3.提高语言水平
4.提前找好兼职
5.作出初步判断,觉得不喜欢直接参加完夏令营就回国。
以上,当我们列出这些清单,明确哪些点对于自己而言是可以接受,哪些不能接受,便能对这件事情做出一个基于理性的判断来,而不是直接全盘否定。
四。
╰ 摄于台北西门町。
很多犹豫不决的事情不妨直接套用公式:
如果我去做了这件事,可能带给我什么样的损失?
如果我不去做这件事,我可能会失去什么?
至于哪些对你而言重要,哪些根本就无所谓,这就是个人价值观所决定的了。我很乐意分享我的方法:
当你垂垂老矣,即将死去,你回顾这一生,你会因为没做这件事情而后悔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