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219篇《小雅  青蝇》

《诗经》学习第219篇《小雅  青蝇》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3-02-05 14:30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19篇《小雅  青蝇》

原文阅读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译文参考

苍蝇乱飞声嗡嗡,飞上篱笆把身停。

平和快乐的君子,不要把那谗言听。

苍蝇乱飞声嗡嗡,飞上酸枣树上停。

谗人无德又无行,扰乱四方不太平。

苍蝇乱飞声嗡嗡,飞上榛树枝上停。

谗人无德又无行,离间我俩的感情。

字词注释

(1)青蝇:苍蝇,比喻谗人。

(2)营营:象声词,拟苍蝇飞舞声。

(3)止:停下。

(4)樊:篱笆。

(5)岂(kǎi)弟(tì):同“恺悌”,平和有礼,平易近人。

(6)谗言:挑拨离间的坏话。

(7)棘:酸枣树。

(8)罔(wǎng)极:指行为不轨,没有标准。

(9)交:都。

(10)乱:搅乱、破坏。

(11)榛(zhēn):榛树,一种灌木,果实名榛子,可食。

(12)构:播弄、陷害,指离间。

诗歌赏析

      这是《小雅》中一首著名的谴责诗,讽刺统治者听信谗言,斥责谗人害人祸国。它的鲜明特色是借物取喻形象生动,劝说斥责感情痛切。

      朱熹《诗集传》:“诗人以王好听谗言,故以青蝇比之,而戒王勿听也。”当是一首讽谏诗。劝谏君王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 《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刺幽王宠幸褒姒,迫害太子宜臼。朱熹不信王为幽王,但不言何王,朱熹的解释,较为实事求是”。

  首先,把专进谗言的人比作苍蝇,这是十分贴切的。苍蝇作为一种令人厌恶的昆虫,具有追臭逐腐、散播病菌、嗡嗡乱叫等习性,而这些习性与人间专找缝隙进谗言害人者如出一辙。诗人中用它的脏秽可恶比喻“馋人”,用苍蝇来喻指进谗者,这本身已是一个极大的成功;拿它的“营营”之声比喻“谗言”,把它四处飞舞、不停播乱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劝谏“岂弟君子”不要偏听偏信他们。

      这三章前两句仅以更换末一字的形式重复出现,似拙实巧,令人不由对苍蝇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厌恶感。“樊”“棘”“榛”三字一义,其实都指篱笆而言,但每一次变化,又不仅仅是单纯的同义反覆,而是隐含了对苍蝇见缝就叮、不弃不舍的深刻揭露。

  其次,这三章诗的后两句也逐章递进,层层见意。第一章是规劝正人君子不要去听信谗言,语言直白如话,是全诗的作旨。第二章列出谗言的第一个危害,那就是搅乱四邻各国间的关系,即所谓祸国殃民。第三章指出谗言的第二个危害,那就是挑拨人际关系,使朋友知己互生嫌隙,反目成仇。而这两种祸害,全在于“谗人罔极”,即进谗者为人处世没有一定的准则,阳奉阴违有之,出尔反尔有之,翻云覆雨、颠倒黑白亦有之。

  所以从全诗来看,它的特点既包括取喻确切传神,同时也包括对谗言的危害和根源的深刻揭示。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使“无信谗言”的规劝和警示显得充分有力,从而大大增强了诗的讽刺、谴责的力度。

《青蝇》学习的反思探讨

青蝇的文学意象的变化

        本诗中以青蝇比喻进谗言者,这是蝇的讽刺作用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唐代韩愈在《昌黎集》卷三六《送穷文》中说:“蝇营狗苟,驱去复还”,“蝇营”即典出于此,而且还补齐了苍蝇令人讨厌的另一方面——驱去复还,“止于樊”“止于棘”“止于榛”等“多句暗合此意”,你赶它走,它换一个地方停,赶走一批又来一批,总是不断根。

      《楚辞·九叹·怨思》中也有“若青蝇之伪质兮,晋骊姬之反情”。文中青蝇在王逸《楚辞章句》中:“青蝇变白使黑,变黑成白,以喻谗佞。”“伪质指狡诈,青蝇变化多端。”晋骊姬的“反情”是指她污蔑太子申生的悖逆之举。

          晋代傅咸作《青蝇赋》:“幸从容以闲居,且游心于典经。览诗人之有造,刺青蝇之营营。无纤芥之微用,信作害之不轻。既反白而为黑,恒怀蛆以自盈。秽美厚之鲜絜,虫嘉肴之芳馨。满堂室之薨薨,孰闺寓之得清。”

        傅咸讽刺青蝇蝇营狗苟,毫无用途,却危害不浅,兴风作浪,黑白颠倒,喜好污浊,暗指小人所作所为和蝇没什么两样。“白璧青蝇”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青蝇玷白璧,比喻谗人陷害忠良。

      陈子昂《宴胡楚真禁所》:“人生固有命,天道信无言。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李白的《鞠歌行》:“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即表达这层含义,青蝇和奸人总容易被联想到一起,因此高适也在《钱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中告诫“若将除害马,慎勿信苍蝇”。

      唐代写青蝇之恶的诗歌相对丰富,进入宋代就转向了,宋诗尚存这一类型,但宋词就完全不一样。《全宋词》里更多展示的是蝇小巧的模样,用其令人厌恶的本性方面的反而不多见。

      北宋婉约派词人周邦彦有一首词《阮郎归》:“冬衣初染远山青,双丝云雁绫。夜寒袖湿欲成冰,都缘珠泪零。情黯黯,闷腾腾,身如秋后蝇。若教随马逐郎行,不辞多少程。”周邦彦把思念情郎的女子,比作秋后黏人的苍蝇,这个比喻不可谓不大胆。

      女子无法随心爱的人远行,困在闺房里,“情黯黯,闷腾腾”,觉得哪儿都不是自己安身之处,行不得,坐不得,于是情愿自己变作讨人厌的苍蝇,一路跟着情郎的马儿跑,大概拿鞭子也挥不走。

      周邦彦敢将女子与苍蝇相提并论,用黏人的苍蝇来写女子与情郎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写得很美好,而且不落俗套。

      再往元明清时期发展,骆文盛作有《怜寒蝇赋》。马积高先生《赋史》云:“过去写蝇的赋颇多,从晋傅咸的《青蝇赋》到宋欧阳修的《憎苍蝇赋》、孔仲武的《憎蝇赋》,都托物寄意,对苍蝇般的恶人有所讽刺。但傅作已不全,难窥全豹;欧赋太散漫,物的特点与人的特点未能融洽;孔赋稍好,然立意过分宽厚,文辞亦少风趣。《怜寒蝇赋》则曲折多姿,逸趣横生,在诸赋中当为第一。”由此足见此赋在咏物赋中后来居上的地位和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这篇赋也最终让蝇在文学作品中的借代意义被真正固定和升华,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直影响后人的文学创作。

      到了近代,经过近代科学思想的洗礼后,苍蝇被视作传播病菌之物,自然成为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恶魔。1920年代初周作人在西山养病时,曾写过一首题为《苍蝇》的白话诗,十分符合现代人对苍蝇的想象:“大小一切的苍蝇们,/美和生命的破坏者,/中国人的好朋友的苍蝇们啊!/我诅咒你的全灭,/用了人力以外的,/最黑最黑的魔术的力。”

        周作人在写作《苍蝇》这篇小文章时,不仅依赖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还调动了希腊神话与日本文学两方面的资源,显示出他独特的知识素养。在希腊传说中,苍蝇本来是一个处女,名叫默亚(Muia),相貌美丽,不过太喜欢说话。默亚爱上月神的情人恩迭米盎(Endymion)。当恩迭米盎睡觉时,痴情的默亚还在他身边讲话唱歌,弄得恩迭米盎不能安息,因此惹怒了月神,把她变成苍蝇。变成苍蝇的默亚,对美男子还恋恋不舍,不肯让人家安睡,尤其是喜欢搅扰年轻人。

      在日本文学,尤其是周作人偏爱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中,苍蝇更是常见之物,随处出没。检阅小林一茶的俳句,咏苍蝇的诗多达20首,以周作人引用的2首为例。一首题为《归庵》:“笠上的苍蝇,比我更早地飞进去了。”另一首说:“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这样的场景人人见过,第一反应多半是厌恶地挥挥手,或转身去找苍蝇拍,绝不会生出怜惜之情,更不会从中悟出什么诗意。但恰是从这些不合常情的地方,可以窥见日本俳人对世间万物——即便是污秽之物——的平等的观照。

      周作人不是为苍蝇而谈苍蝇,也不是为了炫耀他的东西方文学知识如何丰富。谈苍蝇,是因为这个小东西可以折射出情与理的冲突,或者说现代人在科学与诗这两个国度之间的徘徊。

        1930年代盛行小品文,号称“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与庙堂文学相对的小品文,提倡从小处着眼,因小以喻大,借“苍蝇之微”指涉“宇宙之大”。周作人的《苍蝇》一文正是其中代表之作。

      可见,“苍蝇”虽小而平凡,却在中国古典文学以及东西方文学中,有不少的诗文或神话传说,而且形成了与之相关的若干文学意象。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以苍蝇的生活时间来表明时令物候

        古人很早就了解了蝇的生活规律,它们多在春末出现,仲秋减少,这和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是一致的。

        韩愈在其《秋怀诗》中有“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的记录,说明秋天到了以后,树枝上高歌的蝉消失了,夏天萦绕在食物边上那些可恶的苍蝇也不见了。

      杜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中写道:

“七月六日苦炎热,对食暂餐还不能。每愁夜中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他在诗中写了一种不大正常的气候现象,本来进入秋季以后,因为天气变凉的原因,苍蝇这类昆虫应该减少才对,但是因为“苦炎热”,“蝎”“蝇”这些虫子一点也不减少,这令人烦躁的秋天导致了作者恨不得“束带发狂欲大叫”。

        这哪里是早秋,分明还是夏季的景致,就像罗隐在《早秋宿叶堕所居》中所描述的一样:“池荷叶正圆,长历报时殚。旷野云蒸热,空庭雨始寒。蝇蚊犹得志,簟席若为安。浮世知谁是,劳歌共一欢。”杜甫写那早秋多蝇和罗隐的蝇蚊犹得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真正的秋到了之后,看李嘉祐(一作司空曙《酬崔峒见寄》)的《江湖秋思》中有:“趋陪禁掖雁行随,迁向江潭鹤发垂。素浪遥疑八溪水,清枫忽似万年枝。嵩南春遍伤魂梦,壶口云深隔路歧。共望汉朝多霈泽,苍蝇早晚得先知。”

        诗歌突出了蝇作为季节性很强的昆虫的感知能力,看到了“雁行随”,联想到秋的愁,苍蝇尚知冷暖,作者的思绪也随之落到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氛围中。秋季一到,昆虫几乎都会有所反应,不能越冬的昆虫会在产卵后死去,能越冬的早已找好了冬眠的地方,静静地躲起来不再活动。

        罗隐还有一首《秋霁后》:“净碧山光冷,圆明露点匀。渚莲丹脸恨,堤柳翠眉颦。蝉已送行客,雁应辞主人。蝇蚊渐无况,日晚自相亲。”则完整地将秋季的明显物候特征描绘出来了。

          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总会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有张籍《和李仆射西园》中“竹凉蝇少到,藤暗蝶争潜。晓鹊频惊喜,疏蝉不许拈”的高兴。有元稹《苦雨》中的郁闷,他写自己厌恶的雨天,多虫之扰让诗人烦闷不已:“江瘴气候恶,庭空田地芜。烦昏一日内,阴暗三四殊。巢燕污床席,苍蝇点肌肤。不足生诟怒,但若寡欢娱。”李商隐的《洞庭鱼》写鱼多之貌就像雨前搬家的蚂蚁、秋后挣扎的苍蝇那样多:“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蚁,多于秋后蝇。”

      苍蝇既然有怕冷的特性,那么古人就会有办法来对付它了,李贺的《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中就有这样的对策:“开贯泻蚨母,买冰防夏蝇。时宜裂大袂,剑客车盘茵。”这些都与生活的智慧、情趣、态度有着种种关联,因而也丰富了文学的世界。

参考资料

《诗说虫语:唐诗宋词里的昆虫世界》,李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通识》,李宪瑜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

相关文章

  • 字之路,心之旅♥♥诗经(20)

    2022.9.27日-29日,10.8日-12日,摹写诗经《小雅•谷风》篇和《小雅•青蝇》篇,各8遍。 《小雅•谷...

  • 《诗经》成语两则

    岂弟君子 成语基本含义:和乐平易,品德高尚的人。 出处:《诗经·小雅·青蝇》 原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

  • 59《诗经·小雅·青蝇》

    【原文】 营营青蝇,止于樊。 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 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 ...

  • 分享诗经//小雅~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象声词,拟苍蝇飞舞声。止:停下。樊:篱笆。岂弟(kǎi tì):同“...

  • 225 小楷抄诗经·小雅·甫田之什·青蝇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小雅·青蝇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小雅·青蝇》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

  • 诗经抄写249〔小雅·青蝇〕

    今天写的比较晚,桌子是抢来的。 小雅·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

  • 2019-05-22

    晨练第574天:站桩20分钟 读经第454天:诗经•小雅•青蝇 这是一首劝戒当政者做恺悌君子别听信谗言的政治抒情诗...

  • 诗经中常用的典故

    【白璧青蝇】【蝇点】【蝇营】 【拼音】bái bì qīng yíng 【典故】 《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

  • 青蝇.小雅

    《小雅·青蝇》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劝戒当政者做恺悌君子而别听信谗言的政治抒情诗。全...

  • 我的坚持:天天上干货

    陪孩子读诗经第一首:《卫风.河广》 《左传》中的外交场合赋诗之一--驹支不屈于晋之《小雅.青蝇》 孔子眼里的《诗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219篇《小雅  青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za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