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用来理解有临床意义的问题,行为非常贴切,本书管理篇开局就探讨了问题,问题行为与管理的关系,阅读管理篇第一章,第二节“问题行为定义”,不难看出,很多情况下,管理兴于问题,而止于问题行为。
管理者不难发现,被管理者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反映了儿童发展或者能力的不足、缺陷,家长可能就急于弥补,敦促,有的问题反映了儿童行为的过度侵扰,家长可能就急于限制、制止,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家长就有可能督促孩子学习补课,都写作业,孩子看电视,玩游戏过度,家长就有可能限制或制止,有的家长为了孩子不爱吃饭,进食少而催促儿童多吃,有的家长因为儿童进食过多体格肥胖而想办法让她少吃或者不吃,总之,管理心俞问题的发现和认识。
但是被管理者通常是不会甘受管理,而就范的管理者给予把发现的问题摆平,而被管理者力争保持行动自由而不受或少受他人干管理的当事,双方就自然而然卷入了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又不断地被自我超越,而循环往复,知道管理方的成功或者被管理者的胜利。
管理者因为被管理者的阻抗经常波动于加强和弱化管理的试探之中,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因为阻抗加强而加强,但在到达一个极点以后,管理很可能因为阻抗的加强而弱化,这个极点又经常因为对问题的不能容忍和对阻抗的适应而不断被推升到新的高度,直到最终需要借助于当事双方以外的第三方的力量。
被管理者也因管理者在管理中的态度和情绪而波动与加强弱化走炕的试探之中,当管理因阻抗而加强的时候,被管理者加强阻抗的行为代价,不断追上或者超过服从管理的行为代价,因此,随着管理的加强,被管理者服从的可能性增加,但于此同时管理者管理的代价也一路攀高到达一个极点以后,原来互相攀升的动态循环被打破,双方再重新积累问题管理阻抗,加强管理的循环,并突破前期极点。
打破这个动态循环的几点是什么呢?通常来说就是因为家长因问题而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升级,以至于最终打破管理循环的阻抗行为,一般而言,他已不断升级的问题行为为表现形式理解这样一个动态循环和他的几点的临床意义在哪里呢?
意义之一告诫临床医生,即使知其所以然,也不能急于给出其针对,所以然干预的处方还要评估执行这个干预处方的家长是具备最基本的执行能力,因为不顾忌这个能力,而只给予关于处方会加速打破管理循环的进程,让破坏性几点提前到来家长执行干预处方的基本能力?可以从家长掌握的预期问题,行为发生的能力反应和积累,所以干预的形式是急迫的,但是干预的路径却必须是稳妥缓和的。
意义之二:有助于临床医生和管理者就达成干预的路径,形成共识,当管理者把一个陷入僵局的管理问题呈现给临床医生的时候,医生和管理者双方对使管理陷入僵局的发展过程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医生需要通过策略性的提问,帮助来访者重新经历管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管理者对管理者问题的态度认识,以及归纳总结来访者要通过详细描述管理过程,向医生还围绕着管理问题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互动及其结果,通过管理者对管理过程的再体验,医生和管理者双方对当前焦点问题和祈求来就有了共识性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有助于双方形成意见一致的针对性,干预路径。
意义之三: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互动的结果,他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于问题行为的干预,应当是一种综合性的干预措施,而且解铃还须系铃人,作为管理者的家长,应当主动参与其中,并承担不可或缺的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