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自己语文水平太低了
最近在看《曾文正公全集》时候,发现一个可悲的事实:原来自己的语文水平太低了……
一篇《上谕》,就有八个字不认识:
懋、繄、耆、飶、軫、禋、渥、猷
不知你们认得几个?感觉又回到小学时候认字的阶段,得时不时得打开新华词典,查下这字怎么读,啥意思……
我很奇怪,因为现在读书看报都难得有不认识的字了,很长时间以来,自以为应该掌握了大部分的汉字吧?
我好奇现在的汉字到底有多少个?Google了一下,找到以下资料
《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就阅读一般的汉语书报刊而言,3500个常用字大体够用了。
好吧,我其实是个文盲,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为什么古人要取字
image看书的过程中,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现代人互相称呼都是用姓名,古人为什么那么麻烦,取了名字,还要再加个字,有些还有别号,感觉名字好乱:
比如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谥号文正
你说叫他啥好呢?
好奇Google了一下,原来,我们古人以前的姓、氏、名、字,全都是分开,是截然不同的东西:
-
姓来自母系社会,那时候,人们都是随母取姓,表示就有的族号,比如:姜、赢;
-
氏,是由于人口扩大产生了支系,为区分而出现了氏,比如轩辕氏、宋氏;
-
名和字的区分,在《礼记.檀弓上》有记载说,人在出生的时候无名无字,出生三个月之后,会起名,这就是幼名。在成年之后,行冠礼时候,则“冠而字之”。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
别号,又叫别字。这个比较随意,字数不限,比如苏轼叫东坡居士,王安石叫半山。
古人非常讲究这些:
-
长辈或自称时候可以叫名,直呼其名、指名道姓从来都是贬义词;
-
同辈或晚辈交往时,对方必须称呼我的字;
-
号基本上在文人雅士之间使用,如自称。
总之,字是古代知识分子之间最常用的称呼,而名号则使用范围较窄。姓氏和名字的不断演变,其实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很多的传统,就来源于此。
对于英语学习的启发
image看这些文言文,一个感觉就像读外文一样,你看:
我们学习外语的时候,不懂的需要翻译;我们学习古文的时候,不懂的也需要翻译。
他们都有一个共性,没有刻意的钻研,就不能明白其意思。
其实语言是有共通性的,一个思想用中文表达,非常精彩,用英文表达也照样精彩绝伦。
我们大部分人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还是学不好英语,而且是全方位的学不好,听说读写全部躺枪;
这样想来,是不是因为自身汉语基础能力太过薄弱导致的呢?
一点启发,与君分享!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