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完了《曾文正公家书全集》,现在小结一下,是为记。
《曾文正公家书全集》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最广的作品。该书囊括了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内容极其广泛,小到谈家常琐事、做人道理,大到论治学方法、经邦纬国之道,是曾国藩一生思想经历的生动反映,也堪称世人修身、持家、教子的经典读本。
该书由清代李鸿章(李鸿章,很多人只知道他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却不知他也是可歌可泣的一代伟人,只不过他生不逢时而已,当时他在西方世界眼中,一人代表了整个中华。梁启超亲自为他立书作传,其人之伟岸,可见一斑)、李瀚章兄弟编撰、校勘,传中书局于光绪年间刊刻。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梁启超先生直呼他为:“五千年才出一个的奇人”。
曾国藩不算聪明,却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均成就不朽,让人羡慕不已,人都说人无完人,如果非要找一个例外出来,或许曾国藩算是一个。就立德方面,他以儒家为宗,每日修身养性,砥砺自律,戒骄慎独;就立功方面,他打败太平天国,为大清挽狂澜于即倒;就立言方面,他著书《曾文正公文集》,流传广泛。后人评价他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小学时,语文老师讲的一个故事让我知道了曾国藩这个人。故事是这样的:
话说少年时期的曾国藩十分愚笨,一个盛夏的晚上,他书房来了个小偷,正在翻箱倒柜找东西,这时候曾国藩从私塾回来,小偷听见脚步声,赶紧藏到床底下。曾国藩推门进来,开始复习当天学过的内容,其中有一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是他怎么也背不下来。曾国藩很执著,虽然已经学到了后半夜,但还是没有睡觉的意思,他反复地背那篇文章。这可苦坏了床底下的小偷,他原本想等曾国藩学一会儿睡着后,他出来再拿一点东西,然后就走。但是,听曾国藩读文章的劲头,好像这晚不睡了。炎热的夏天,他在床底下苦不堪言。小偷耐着性子,听曾国藩又读那篇文章很多遍还是背不下来,最后实在控制不住自己,他从床底下爬出来,来到曾国藩面前,拿过曾国藩手中的书摔在地上,吼道:“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在床底下听都听会了。” 说完很流利地把曾国藩背了大半夜还没有背下来的文章,一字不差地背下来,然后扬长而去。曾国藩直直地看着小偷,羞愧难当。可是自此以后,他却更加发奋,终于勤能补拙,后来成就了他的伟业。
故事不知真假,却说明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
在曾国藩家书中,他多次向其诸弟强调勤俭的作用。他说 “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对我而言,“勤、敬” 是我从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两个字。我的梦想是再兴我的家族,勤敬二字,或许可以作为我家传家之宝。
中学历史课上,老师又讲了曾国藩的故事,故事很精彩,是有关曾国藩和太平天国打仗的故事,我又进一步认识了曾国藩: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4月2日,曾国藩亲率湘军水师在长沙靖港与太平军作战,这也是 44 岁的曾国藩和 24 岁的石达开第一次交手。这场战役,被认为是石达开 “最辉煌” 的一次。湘军一触即溃,曾国藩且羞且惧,跳入湘江,欲寻死。出征前,他已写好 “舍生取义” 的遗书,这一举动,恰好被他的两位幕客李元度与陈士杰发现,两人找来另一位幕客章寿麟(民国名士章士钊族兄),嘱托他躲在曾国藩座船的后舱,保证曾国藩的安全。于是,当曾国藩投江后,章寿麟赶紧入水施救。为改变曾国藩心意,他还扯谎说,湘军在湘潭大胜,先锋部队正赶往靖港。曾国藩一听有救,便上了船。上岸后,曾国藩才知道自己被骗,决意再次赴死。他又写遗书,将死期延至4月4日——死前还要办理军务交接,得留足时间。巧的是,就在4月3日夜,湘潭传来捷报,湘军大胜,不日回援长沙。曾国藩最终免于一死。
现在读完曾氏家书,闭上眼,我仿佛能看到其人(曾国藩)。
以前总是对清朝没有好感,一提起清朝,就让人想到 “愚昧、闭关锁国、落后”,可是现在倒觉得清人有很多是很厉害的,像《红楼梦》成就小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高峰,它就是由清人写的。近来读曾国藩,更加觉得那个时代的人的厉害。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即使在他晚年,他也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中正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没读曾书前,总觉得那个时代(清末)的人迂腐、无知,读了曾书,反倒觉得现在的自己无知、愚昧了。
书中有很多关于为学、处世、修身养性、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就为学方面,曾国藩在他的书信中经常不厌其烦地教育他的诸弟,效果非常显著,后来他的兄弟中,有多位身居高位,政绩更是不错。像曾国藩家庭这样有用人才之多,分布行业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和好的教育不无关系。
曾国藩的几个有作为的兄弟:
曾国藩四弟:曾国潢,原名国英,字澄侯,曾麟书(曾国藩父亲)次子,族中排行第四,因此被曾国藩称为四弟,曾氏兄弟间皆以族中排行相称。曾任通议大夫建威将军。
曾国藩六弟:曾国华,字温甫,曾麟书第三子,族中排行第六。镇压太平天国时战死于三河镇。
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字沅甫,曾麟书第四子,族中排行第九,人称“曾老九”。镇压太平天国的用力之将,官至两江总督。在与太平军作战中,是其兄国藩的重要助手,因其善于围城,又精于长壕法,人称曾铁桶。
曾氏兄弟 “扎硬寨,打呆仗” 的作战方法,不但在行军打仗中可行,即使在现在的商场以及其它很多事情中,都有可行之处。据说逻辑思维的得到公司的墙上就粘贴着这几个字,以此作为其公司的战略方针。
曾国藩除了有厉害的兄弟,他的儿子们也非常出众:
曾纪泽,字劼刚,号梦瞻,是中国清代著名外交家,亦是清朝中兴名臣。袭封一等毅勇侯。曾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也是当时秉承 “经世致用” 新思维的知识分子。
曾纪鸿,字粟诚,曾国藩次子,数学家。 曾纪鸿嗜好数学,同治十三年, 在湖南荷叶作《圆率考真图解》一书,曾计算出100位的圆周率。
有人曾经统计的资料显示,自曾国藩始,在其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他的子孙中有成就的人多达240多位:
他们在化学界、教育界、文学界、艺术界、考古界、交通界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像教育家曾约农、曾宝荪;翻译家曾宝葹;高教部副部长、化学家曾昭抡;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曾昭燏;北平交通博物馆主任曾昭亿;原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园艺学家曾宪朴;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3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宪楷、曾宪柱、曾宪森;画家曾厚熙、导演曾宪涤等等。
一个家族之中,人才辈出如此,真的让人羡慕不已。曾国藩曾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这足以让所有有家族兄弟的人好好学习。
曾国藩还说,“吾家子侄,人人须以勤俭二字自勉,庶几长保盛美。观《汉书·霍光传》,而知家所以速败之故。观金日磾、张安世二传,解示后辈可也。”
注:张安世: 张汤之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汉武帝时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汉昭帝时,拜右将军兼光禄勋,以辅佐功封富平侯。汉宣帝时,累官至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以为官廉洁著称。
以前读张汤(张安世之父),读到其子孙成就 “三朝重臣,九世封候” ,张家富贵数百年,绵延有汉一朝。让我不禁唏嘘感叹,九世是什么概念!人和人差距竟有如是欤!我是很传统的,不期能受惠于先,却望可恩泽于后。我想,我宗一门再兴,或将自我始。
如果想要教育好,肯定要多读书,要勤学习,曾国藩就为学方面,无论要求自己还是要求家人,都非常严格。书中有如下记载:
什么时候读书都不晚:
昔婺源汪双池先生,一贫如洗,三十以前在窑上为人佣工画碗,三十以后,读书训蒙,到老终身不应科举,卒著书百余卷,为本朝有数名儒。彼何尝有师友哉?又何尝出里闾哉?
私认为,什么时候读书都不晚,什么时候学习都不完,只要还活着,就要活到老学到老,活着就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
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益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读书之道:
于读书之道,有必不可易者数端: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醉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此三途者,皆从事经史,各有门径。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
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若夫为科名之学,则要读四书文,读试律赋,头绪甚多。四弟、九弟、厚二弟天质较低,必须为科名之学。六弟既有大志,虽不科名可也,但当守一“耐”字诀耳。观来信言读《礼记疏》,似不能耐者,勉之勉之!
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六弟谨记之。
注:读书,“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这个我做不到!我习惯同时读两三本书。
读书需要有倔强精神: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读书要有志: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冲淡冲融之趣。如李白、韩退之、杜牧之则豁达处多,陶渊明、孟浩然、白香山则冲淡处多,杜、苏二公无美不备,而杜之五律最冲淡,苏之七古最豁达。邵尧夫虽非诗之正宗,而豁达、冲淡二者兼全。看好读《庄子》、以其豁达足益人胸燃也。去年所讲“生而美者,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一段,最为豁达。推之即“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亦同此襟怀也。
读书目的: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求无忝余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求自卫其身。
读书要精: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读书方法:
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必须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给自己的课程表是这样的:
1.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1.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 夜不出门。
诸君看后有何感想?
曾国藩少年时候家中很穷,那个时候他家里还要靠借债过日子,可是到后来,他们曾家一门一下子出了好几位高官,可谓达到人臣极盛。面对如此情景,曾国藩却处处小心,因为他知道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的道理。
他常教育自己的兄弟们,要谨慎,要畏天命,他说:
平日最好昔人 “花未全开月未圆” 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
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
润文注:戒之!戒之!希望我的事业学业永远达不到最高点。
极盛则有盈满之惧,亦可畏也。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服神钦,到处人皆敬重。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他行事处处小心谨慎,或许显得有点过了,但是他的做法却值得我们学习。
“天道轮回,苍天绕过谁!” 无论你信不信,天命诚可畏!做人要低调啊!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一个官员想要在官场得意,一个家族想要经久不衰,曾国藩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
一个人太锋芒毕露了,早晚要吃亏,就像刀锋太锋利了,易折,一如霍去病,年纪轻轻便成就不世之功,奈何终拗不过天命,二十三岁便英年早逝。痛哉!惜哉!
一个家族若想兴盛经久不衰,肯定要有它的家规、家训。那是一个家族的文化财富,那是流淌在一个家族所有成员血液中的灵魂。
曾家家训大抵是这样的:
予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曾国藩祖父)为法,大约有八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 “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 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也。
其中,“书” 当然是要读书啦。我倒认为,即使不能家族异常兴盛,小户人家也要做个书香门第。
曾国藩说,“家中种蔬,屋门首堂养鱼,养猪亦内政之要者,下首台上新竹。此四者,可以觇人家兴衰气象。”
除了为学还要注重养生。曾国藩说,“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养生六事勖儿辈: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此皆闻诸老人,累试毫无流弊者,今亦望家中诸侄试行之。” 又说,“养生与为学,二者兼营并进,则志强而身不弱,或是家中振兴之象。”
一本厚厚的《曾文正公家书全集》大部头,读完它花费了我不少的夜间时间,也废了我不少的精力,好在读完它让我有不小的成就感。曾文正的读书为学方法以及他教育子弟的思想,多多少少会对我今后的言行有所影响,也许这是这本书对我的最大价值吧。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却惊人的相似。
2018.03.08 21:21
上海 新泾北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