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酸甜苦辣,书中自有滋味——感谢关注“四味书”
马上到春节了,在此先祝所有的朋友们,猪年,诸事顺利。
乔治奥威尔有一部经典的寓言式小说《动物庄园》,不像他的《1984》那么有名,豆瓣读书评分也高达9.3分。很多读者反映,正是看了这本书才明白为什么奥威尔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国人读这本书,一不小心就会对号入座。
有人说“多一个人读《动物庄园》,自由就多一份保障。”
恰逢今年是猪年,而这本书里的主角又恰恰是猪,就着这本书,咱们今天就聊聊我们习以为常的——猪。
俗话“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猪看来是最常见的动物了。但是真正了解猪的人并不多,因为它太常见了,太熟悉了,不会刻意想起,也不会轻易忘记,更没有谁会关注一头猪。
为什么《动物庄园》会用猪来拟人呢?因为,动物中最像人的,就是猪!
猪跟人类的亲密关系最长,大约在几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驯化了猪,明显要早于马、狗、牛等动物。对于很早就进入农耕文明的中国人来说,猪更是亲密的伙伴。
“家”字,就是一个房子里面一头猪。人吃猪肉,给祖先和神灵祭祀的时候也会贡献猪头。
形容一个人笨,大概都会说“蠢的像头猪!”,猪给人的印象也就和蠢、笨联系起来,其实人们经常看到的猪,尚在孩童时代就被杀了吃了,童年的智慧能高到哪去,如果让猪活的时间长一点,它的智商不比狗、马之类的差。农村养过猪的都深有体会,有的猪会自己把圈门打开;有的猪放出去之后,你怎么逮也逮不到;至于讨好撒娇这样的把戏,每头上点岁数的猪都会。
猪跟人最像的不是这些小聪明,而是我们称之为劣根性的东西。
读历史的时候一直有一个疑惑,那些大屠杀的场面,成百上千的人,手脚也没被捆绑住,只要大家一哄而散,四散逃命,就算有机枪,几万人一起跑,总可以跑出来一些,但是这些人为什么不跑,就眼睁睁的一个一个被杀死呢?
后来看到养猪场抓猪的场面。笨人抓猪,开来一辆汽车,几个壮汉冲进猪圈,到处乱追,结果忙活半天,抓不住几个,因为猪比壮汉灵活的多,跑得疾,躲的快,已经抓上车的,还有可能再次逃掉。聪明人就不一样,他们悄悄的走进猪圈,把猪往一起拢,拢到一堆的猪个个都用屁股冲着人,这时候你只要一个又一个拉住猪尾巴往外拖就行,让猪的两只后腿腾空,它们就不挣扎了。被抓的猪也会拼命的叫,但其他的猪都埋着头一声不响,静静等待命运的降临。
上百头猪,抓的只剩下最后两头的时候,才会出现恐慌,可是什么都晚了。
猪缺乏互助性,甚至会同类相残,跟人更像。猪基本上属于群居动物,一般的群居动物都有很强的互助性,但是猪不是这样,即使是在野生的状态下,也是如此。猎人都知道,群居的野猪容易捕,碰上孤猪可就要小心一点了。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条虫,有时候多少有点道理,
群居的家猪就更是如此,如果一群猪里,有个得病的,饲养者如果不把他隔离开,它多半会被同类咬死。一般的高级哺乳类动物都不吃同类,但猪吃,而且非常喜欢吃。把死掉的猪煮熟了喂猪,猪会高兴的疯掉,拼命的抢。
难怪鲁迅先生《狂人日记》里写到,翻开中国的历史,满篇的仁义道德,但字里行间都是“吃人”。
人类也是进步的,人要克服自己的劣根性,要靠道德的进化,理性的进步,法律的强制,但是猪没有这些东西,依然以自己本来的面目跟人混在一起。反过来,当环境特别恶劣,条件极端特殊,人类自身的文明起不到约束作用的时候,人的劣根性又会冒出来,人和猪,也没什么分别。
外面的生灵从猪看到人,又从人看到猪,在从猪看到人;但他们已经分不清谁是猪,谁是人了。
——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