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楞严经》卷五之交芦无见

《楞严经》卷五之交芦无见

作者: 5263ecfbdf8d | 来源:发表于2018-04-04 12:11 被阅读0次

香炉乍热,法界蒙熏。

本文自用,请勿流通。

        话说阿难“雨泪翘诚”,问世尊世间解结之法,世尊怜悯阿难,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头顶,一时十万微尘如来俱集祇陀林,对阿难说,善哉,阿难,你想要轮转生死结根,只有你的六根可解;你想知道无上菩提,只有你的六根可知;你想早日得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的秘密,只有你的六根可证,没有其他办法。

        阿难一如既往地“心犹未明”,于是佛陀又对阿难说,“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注:这里埋下了本卷的法眼,根与缚,尘与脱,却待后解)。“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注:交芦是一种芦苇,此芦异于常芦,生必二茎交并而立,二根盘结而连,单则扑地,不能自立,外实中空。具体到个人,尘即我们的身体,若交芦之外实,相即我们的六根所出,无有实质,若交芦之中空。而交芦之谓,更取其二元对立,即尘之根,根之尘的互相依托和共生,此处繁复难解,旨在破题),“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注:知见立知,如因根有相,通俗一点去理解它,就是我们用自己的六根直观得到的知见,比如身处崇山峻岭之中,我们只能对当下的山峰,甚至只能对山峰的一部分有所感知,因不能提前知晓整片山岭的全貌而自然产生的焦虑、期待、恐惧等等,纵生无明烦恼。再把崇山峻岭换成我们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历程,知见立知就是当下的觉知),“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注:接上,知见无见,犹如人在崇山峻岭的上方,一草一木,一路一石尽在掌握,再回到山岭之中,也就没了对当下境遇的分别我、妄想和执着,心如明镜。“知见”和“无见”是两个层次,以“无见”的心境去入到“知见”的境遇,就是涅槃无漏了)。“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此句堪比整个《心经》,其妙通圆明,不可描绘。举个例子,当初月光童子闭关修炼,他的弟子偷窥观室,只见清水充斥室中,弟子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中。月光童子出关但觉心痛,弟子来告知室中奇事,月光童子嘱弟子再入室内,取其瓦砾,乃重新入定,弟子依言取走瓦砾,月光童子这才水性圆通,得无上忍。此句“是中”即“无见之心”)。

        世尊担心阿难还是不懂,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花,

        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摩,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话说这是笔者见到的最长的偈,也是最具智慧与开明的偈,阿难又是上前合掌顶礼,世尊,你这无遮大悲,杂糅精莹,妙理清澈,然而我还是不明白“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感恩阿难一如既往的不解和发问,这才有了:

          花巾六结解真义

          诸圣吹螺证圆通

       

        且待下回分解。

——尼达

相关文章

  • 《楞严经》卷五之交芦无见

    香炉乍热,法界蒙熏。 本文自用,请勿流通。 话说阿难“雨泪翘诚”,问世尊世间解结之法,世尊怜悯阿难,以阎浮...

  • 真心——网络

    《楞严经》经文:“ 由尘发知, 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则涅盘...

  • 楞严楹联剖析

    见树木时,云何树木 有文殊者,无是文殊 注1:《楞严经》卷2云:“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 注2...

  • 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楞严经》卷二笔记17 原文: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

  • 《楞严经》卷五译文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楞严经卷五(译文) 阿难对如来说:世尊,虽然如来为我们解...

  • 东开背经29:显见无还,八还辨见,诸变化相,不出此类

    标题1:东开背经29:显见无还,八还辨见,诸变化相,不出此类 标题2:楞严经十番显见之五:显见无还,八还辨见,不汝...

  • 妙妙妙!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可及。 ——《楞严经·卷二》 (转自吕波) 到底什么意思? 今天且来分析一下。 ...

  • 永别留园 11)圆通寺

    圆通寺 《楞严经圆通疏前茅卷下》《楞严经纂注卷五》 圆通,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

  • 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楞严经》卷二笔记30 原文:“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

  • 《楞严经》第九卷白话大意之五

    见者增慧,转载多福—— 跟我读藏经,白话写大意 第153篇 《楞严经》第九卷白话大意之五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楞严经》卷五之交芦无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dk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