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东开背经29:显见无还,八还辨见,诸变化相,不出此类

东开背经29:显见无还,八还辨见,诸变化相,不出此类

作者: 东开 | 来源:发表于2020-08-05 19:34 被阅读0次

标题1:东开背经29:显见无还,八还辨见,诸变化相,不出此类

标题2:楞严经十番显见之五:显见无还,八还辨见,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要背诵的这段经文如下: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 !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 !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 。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 ,名可怜愍!

注音:惟垂哀愍mǐn,云雾晦huì瞑míng,户牖yǒu之隙xì,则复观壅yōng,郁yù[土+孛]bó之象,则纡yū昏尘,澄chéng霁jì敛liǎn氛fēn,常被漂piāo溺nì。


这段“八还辨见”和上一段“以手指月”的经文合起来就是“显见无还”,又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既然可以还,就可以放下,都放下了,不执著,自然就是真心“本妙明净”了。

“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读这句话时,有点疑惑,难道“见精”不是“妙精明心”吗?讲义中如下解释。

“见精明元”即二根本中真本,识精元明是也。体即第八识见分,映在六根门头:在眼曰见精。在耳曰闻精;在鼻曰嗅精;在舌曰尝精;在身曰觉精;在意曰知精,本具精明之体,而有了境之用,但体受妄熏,而有二种颠倒,见妄未除,精明尚欠于妙,故曰:‘虽非妙精明心’。

而喻中,随即扬其切近于真,如捏目所见之第二月,虽非真月,而与真月原无别体,但多一捏而已,放手即真;非同水中月影,与真月有虚实之殊,天渊之隔。以第一月,喻纯真无妄之妙精明心;第二月喻见精明元;水中月影,喻缘尘分别之识心。佛欲令人舍彼妄识,取此见精,为本修因也。

问:‘阿难求索真心,佛何不指与纯真无妄之心,而乃指此带妄之见精耶?’

答:‘纯真之心,唯佛独证,等觉菩萨,犹有一分无明未破,真尚未纯,而况位居凡、小,离此凭何指示乎?譬如指矿说金,求金之人,若舍于矿,岂有真金可求?十番正示,二见翻显,如销矿成金,其金一纯,则光明焕发矣!从上诸祖,皆本佛意,多于六根门头,接引学人,竖臂擎拳,一棒一喝,无非欲令学人,亲向自身中,识取本来面目。慎勿因此有虽非妙精明句,遂疑见精,以为全妄,不敢认取也。’

在讲义中经常用八识来解释相关的经文,一个人理解一件事物,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是否修证到那一步,自己心里清楚。在这之前这些文字都起到引导的作用,“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那么自己的认知是在“第一月”,是“第二月”,还是“水中月影”呢?

我思考这件事的时候,想到了“苦空无常”里的这个“无常”。好像在与人交谈的时候,都知道世事无常这个道理,但貌似众生更喜欢“我命由我不由天”或者“听天由命”,其实“无常”就是“无常”,若是真的相信了“无常”,那么就不会在“我命由我不由天”和“听天由命”上执着。

那么我又有问题了。这个“无常”是“第一月”,是“第二月”,还是“水中月影”呢?这个“无常”是不是第一义呢?那么,这个“真常”是不是第一义呢?

哈哈,这个我就有点不敢说了。若是考试,非要给个答案呢,我可能会写下:“是者自是。”

如果再接着思考,什么是“是者自是”呢?不是“不是”便就是“是”。

那么什么是“不是”呢?哈哈,“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诸可还者”便为“不是”。

绕来绕去,终于绕回到这段经文上了。这样看来,最初的那个妄想就不应该有,“本自清净”,这么多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烦恼,可是谁让他“本自具足”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开背经29:显见无还,八还辨见,诸变化相,不出此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yb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