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事
小时候比现在喜欢读书写字,那时更喜欢那些飘渺而唯美的句子,诗意而静生美好。对于各种故事的感觉并不强烈。世界那么大,每个人都有故事,有的人写出来了,有的人没写出来,有的人写不出来。
如今,各种平台兴起,开始关注故事。被渲染,放大变得惊险刺激,虐心伤神,也不过是企图从别人那里得到想要的安慰和共鸣。那句“阳光从心理照出来,诗从笔尖开始”变成了“我朋友的二姨的婆婆的妹妹的儿媳妇如何如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故事讲出来,试图安慰别人,最终淋漓自己。不过如此。
有些故事在小时候的我们看来很寻常,长大后变成旁观者却换了不同心境。就像我们小时候会因为和邻家的胖虎争一根棒棒糖打得不可开交,甚至心怀恶意只为得到一个糖块而已,现在看来却俨然变成孩童的天真和纯粹。我们被经历挤掉的那块空间再次为曾经的单纯腾出来的时候,就是我们匮乏和羸弱的时候。
不是吗?
关于慢时光
去南锣鼓巷和798的时候总能看到如“时光慢递”这样的一些小店。有当地特色或者历史故事的明信片被写上祝福送往另一个人手中。以这样的形式告诉那个人,某时某刻某地我在这里,心里有你。然后付款,朝下一个地方走去,有没有还有多少联系,没有后记。
整个追求慢生活的方式和想法变成快节奏城市的盈利方式,我们觉得自己买到了所谓的意义,店家会庆幸意义这俩字成功套路了你口袋里的人民币。仅此而已。
有个姑娘,跟我讲她想要的生活,给我看她写的文字,每一句都是娴静女子优雅清修的脱俗气息,在对慢节奏的梦里差点就骗过自己。随后谈到事业和未来的时候,立刻无缝转接成城市有为女青年的画面,比如想如何能日进斗金,比如喜欢大城市的刺激和便利,比如公司要有前景和竞争力。
每个人都匆忙,时代迥异,没有慢时光。
关于关系
很多人都有越活越孤独的感受,生病的时候,受挫的时候。这很正常。
从某个阶段或者年龄开始,我们就被冠以大人的头衔开始了自定义的生活,当生活出现重心的时候自然会对一些人事疏离同时被疏离。
我们能原谅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此后再没交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因为和一些具体的东西有关,才会联系。
脸上微笑着,内心骄傲着,如果你是你,每一条路都有结局,而你只需要勇气。
写在最后的话
时代太快了,后知后觉。
要或者不要什么,可否就拎得清值或不值得。
坚持弹琴唱歌,
坚持读书写作,
坚持浪荡旅行,
坚持梦想生活,
坚持本身好像并没有什么错,
那错又在哪儿呢?
勇敢这东西,在别人嘴里说出来的叫勇敢,在自己心里说出来的不过是死扛。
愿你不悲春伤秋,愿你能抬头走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