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搞清楚寺庙观庵的区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俗语倒是听得多,以为有庙就有和尚,后来才知道和尚是不会住在庙里的。
见多了后,还发现除了寺、庙,还有叫某某宫、某某观、某某庵,在年节、初一和十五,信男信女都要前往祭拜的场所,大家也都习惯把佛教和道教的建筑统称为寺庙。寺、庙、观、庵怎么区分呢?

寺
“寺”一般用来称呼佛教场所,和尚们住的地方叫寺,像少林寺、寒山寺等。
不过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就有“寺”这个称谓。【寺】=【之(㞢)+ 寸】,之为此地,寸为法度,即执行法度之地。“寺”在《说文》里解释为“廷也”,指宫廷的侍卫人员,寺人的官署亦也称之为“寺”,本义就是古代官署的名称。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到的“大理寺”,就是古代朝廷查办重要案件的官署。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后,为了区分官职,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就有鸿胪卿,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
随着佛教传入,为安排驮经东来的天竺僧人,汉代朝廷特安排其在“鸿胪寺”居住活动,久而久之,鸿胪寺扩建为“白马寺”,也成了僧人长期住所,“寺”也就成了佛教场所的专用词。
庙
《说文解字》中说:“庙,尊先祖皃(mao貌)也”。【庙(廟)】,广+朝,庙是廟的异体字,现在两字简化为“庙”。廟者,貌也,好象先人之的英容相貌。即先祖形貌所在处。即宗廟。
按古人习惯,一般祭祀神灵的场所统称为“庙”。刚开始时,帝王对于庙的规模有着严格的限制,到了汉代以后,庙才逐渐走向百姓,变成了民间祭祀神明、圣贤的场所。《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中后期,“庙”逐渐变成神社,吸收了民间的神仙信仰,成为祭鬼神的场所,如土地庙、山神庙等,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和武庙(关公庙)。
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觀】指从高上处向下处仔细见。
相传西周时期,文始真人尹喜在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天都要登楼观星望气。道祖老子骑青牛自东而来,尹喜执意请求老子上去观星望气,并请求老子讲经说道,老子传授尹喜食气炼丹之法,并留下传世经典《五千言》。后人把此地称为“楼观”并与讲经台合称为楼观台,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而后“观”就成为道教的称谓,像三清观、白云观、长春观等等都是著名的道教建筑。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
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
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另一说,道教始祖老子曾在陕西鳌屋楼观台讲道,故后世将道教建筑称观。)
庵
原是一种草名,叫做庵闾,老了之后可以盖屋。现指小寺庙,比丘尼(尼姑)的居所。
古时僧人喜在静僻处修行,盖屋时常用到庵闾,建成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日子久了,便称这些俭朴的小屋子为'庵’。
古今就有不少文人学者喜欢给自己的书屋(书斋)命名,如“老学庵”、“影梅庵”,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
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寺与庵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大雄宝殿,只有修建了大雄宝殿,才有资格称为寺,否则只能称为庵。
这么梳理后就比较清晰了,简单归纳:
“庙”是一般的庙宇,奉祀的是“神”;
“观”是属于道教的,奉祀的是“仙”;
“寺”是属于佛教的,奉祀的是“佛”。
僧人居于“寺”和“庵”,
道人则常居“庙”和“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