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1]修慝(tè):修,改正。慝,邪恶的念头。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3]忿:愤怒,气愤。
宋·朱熹:“先事后得,犹言先难后获也。为所当为而不计其功,则德日积而不自知矣。专于治己而不责人,则己之恶无所匿矣。知一朝之忿为甚微,而祸及其亲为甚大,则有以辨惑而惩其忿矣。”
明·张居正:“非涵养,不足以培其源,非省察克治,不足以去其累。善学者,体验而密其功可也。”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闲游,樊迟说:“请问怎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除邪念,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啊!先做事而后收获,不是提高了品德修养了吗?批评自己的过错,不批评别人的过错,不是消除邪念了吗?一时忿恨,忘了自己的身份,也忘了亲人,不是迷惑吗?”
【解读】
樊迟问孔子如何提高自己“崇德、修慝、辨惑”的能力。孔子认为“崇德”就要先耕耘后收获,先奉献后索取,踏踏实实地做事,不去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做事不必过于注重会得到怎样的报酬,只要兢兢业业去努力了就行。凡事必定水到渠成,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具有实干精神的人最终都会取得成功。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3],不仁者远[4]矣。汤[5]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
【注释】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之于”两个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
[2]乡:同“向”,过去。
[3]皋陶: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4]远:作动词用,远离,远去。
[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宋·程颢、程颐:“圣人之语,因人而变化。虽若有浅近者,而其包含无所不尽,观于此章可见矣。非若他人之言,语近则遗远,语远则不知近也。”
宋·朱熹:“不仁者远,言人皆化而为仁,不见有不仁者,若其远去尔,所谓使枉者直也。子夏盖有以知夫子之兼仁知而言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就是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知。孔子说:“就是了解别人。”樊迟似乎没懂。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置于邪曲的人之上,就能使邪曲的人正直起来。”樊迟退出去,看见子夏说:“刚才我看见老师,向他问知,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置于邪曲的人之上,就能使邪曲的人正直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话含义深刻呀!舜拥有天下后,在众多的人中,推举出皋陶,不仁德的人就躲远了。汤拥有天下以后,在众多的人中,推举出伊尹,不仁德的人也躲远了。”
【解读】
孔子认为智就是能了解人,在选拔人才时选拔正直的贤才,而罢黜邪恶奸佞的小人,并且将正直的人才放在邪恶的小人之上,邪恶的小人也就变得正直起来了。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虽然谈不上知人善任,但也要懂得察人观人,与人交往要了解对方的为人秉性,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交往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