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就是大写的“我”
--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在文中第170页写着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在他的教育教学中总有一个鲜明的“我”。正如此节的主角牛老师那样,通过展示一个老师的“自我”作为教育内容,也是教育途径,同时还是教育的思想,用榜样示范的模式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应该是最好的教育之一。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到的“如果您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请您首先要在年轻的心灵面前表现自己身上作为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美”。也就是教师的自身应该具有美,才能成为师。我知道,这已经是很普通很被认可的观点,但本文中在此基础进一步强调,教育者不仅需要有智慧之美,也需要情感之美,善于用知识吸引学生,也擅于用行动引领学生,进而达到教育的成效,而这种教育往往是成功的,是吸引人的,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若干年后学生可能淡忘了知识,但不会遗忘老师以身示范的行为教导。
我从出来工作伊始就知道了这一点的重要性,那时候在可塘第二中学,几乎每周都要组织学生们劳动,就是除草,学校操场是一片草地,杂草长到了教室窗前、门前。孩子们都是农村里的孩子,除草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每一次劳动,我都会亲自下场,割草、锄草,样样不缺我。班上的孩子们大多数都能积极参与,但也总会有个别雷打不动的。那时候自己劳动的心情是那么爽朗,一直留在自己的心里,我相信那样劳动的样子也一定留在了孩子们的记忆之中。
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需要静下心、沉下心去思考如何给予孩子们正确而有效的教育,思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这不仅在于成绩分数,更在于关注他们个性中的特点和他们内心世界所需要的东西。分数只是众多被需要的要素之一,而一些成绩较差、极差的孩子已经对分数并不关注,甚至没有分数需求,在他们看来取得100分与考了0分毫无区别。那这时候老师就不能只要求分数,这样的要求对于他们来说太苛刻了,这样的学习太残酷了,学校太可怕了。于是他们对学校、对老师、对学习不存在一丝的喜爱之情。但如果面对这些群体时我们更多去关注和回应他们真正的需求,或者就会有不一样的成效。根据他们的个性和现实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例如美术,体育,某些特长爱好,一些群体活动,目的在于创建一个让他们的个性有展示和归属的群体,那就是教育正地走向卓有成效。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作为回应,这是一个需要耐心、技巧的过程,也是需要一个高执行力的过程。但现实中这样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并不多,因为除了成绩,其他方面很少被关注。所以,学校和学习仍然成为某些学生群体的“刑罚”。正如李镇西老师说到的那样要让那些学习后进生端坐在教室内,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煎熬啊!
在塑造学生对学习、学校的第一印象阶段,就需要关注到孩子们的个性需求,这是符合人的生物属性的,因为每一个人存在各异的性格,个人所需除了共性需求之外,有着各色的个性需求,如果教育能在提出共性要求之余对个性需求作出一定的回应,我相信教育会创造越来越大的幸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