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经】
十有三年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
夏六月,齐人灭遂。
秋七月。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
【传】
十三年春,会于北杏,以平宋乱。遂人不至。
夏,齐人灭遂而戍之。
冬,盟于柯,始及齐平也。
宋人背北杏之会。
【笔记】
因上年宋国的内乱,十三年春,在齐国的主持下,齐、宋、陈、蔡、邾在齐国的北杏会盟。宋国内乱虽已结束,但新君还应得到国际上的认可。此时齐国凭借其雄厚的国力,已经暴露出了当盟主老大的野心。此次会盟签订了什么盟约,《经》、《传》都没有记载,估计可能对宋国是不利的。因为不久,宋国就背弃了这次盟约,也由此引发战争,这是下一年的事。
要当老大的齐国趁机把不听话的遂国灭了。遂国,妨姓,是舜的后裔。谁不听话就打谁,这是齐国的心理。而对鲁国呢?鲁国虽然不强,但也没弱到挨打不还手的地步。况且著名的长平之战,齐国还吃了败仗。齐、宋联军,宋军在乘丘也被鲁国击败。不过,毕竟鲁弱齐强,长久的与齐国处于战争状态,对鲁国仍然是不利的。于是就有了柯地之盟,两国算是签订了和平条约了。
《史记》的记载却与《左传》不同。《史记》中没有记载长勺之战,相反鲁国连吃三次败仗,前去会盟,是准备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的。幸而有曹沫挺身而出,以匕首劫持齐桓公,迫使齐国归还了以前侵占的鲁国土地。鲁世家、齐世家、刺客列传均有记载。尤其是刺客列传,把曹沫劫桓公这段写得生动传神。司马迁内心是有任侠之气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