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清明,天气甚好。看见春日暖阳便忍不住心驰神往,想拉男友一道出去走走,他却冷淡一语:到处都是人,有什么好玩的。
说起来也是怪异,明明是不喜动的人,却偏偏又不是一个能被关住的人。从小时候在大暑天也能翻墙出去跑到小河边玩耍开始,就早已注定了我骨子里静不下来的性子。早年被学业困住,只能被闷在教室或书房里,无论春暖花开还是北燕归来,都只能化作教科书书页里枯燥的字眼。大约正是因为如此,上了大学之后自由之心得以释放,便总不再甘心被困于一隅。
然而事实确实是:难得的节假日出门,人总是比景更多,偶尔有了一份拍照的闲情,也常常不经意就有陌生的大妈大叔或是活泼的小孩入镜,挥之难去。于是出行的美好心情,就被这种种不如意,一点一点抹碎。
有人说,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别人呆腻的地方去。近年来,旅行这两个字一次又一次被打上“文艺”的标签,却也一点一点在这流行的文艺之下走向庸俗。无论是书店里整书柜整书柜的相关书籍,照片与文字里透露的远方的诱惑或是那些肄业辞职漂泊的刺激;还是随手打开的网页上一个又一个的说烂了的旅游攻略,以及那些诸如“一生总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的诱人广告。丽江西藏或是其他地方,以曾所未有的高频率出现在人的视线里,仿佛每个人从那回来之后,人生就忽然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意义一样。
旅行其实着实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儿,那些别人用三年五载甚至十几几十年的定居才慢慢了解的地方,你用三五日的走马观花匆匆走过。你起了一个大早却将大半天的时间花在了总是堵车的路上;你想买一些纪念品却总是在不经意间就被坑了一顿;你每到一个地方便疯狂的拍照,生怕错过了记录任何一点,却发现除了照片你什么都没有记住;你原是来看景的,却只是换了个地方看人而已。而且很可能在舟车劳顿的奔波之后你只剩下了累的感觉,并且在心里默默给这一段旅行打下了一个差评。却又一面数着下一个节假日的时间,算着应该去哪个没有去过的地方。
我也曾有过很天真的时候。从小到大总说自己的梦想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又似乎行万里路的可能性大大高于读万卷书,那时觉得最潇洒的生活就是满世界的漂泊,几张照片几段文字就可以养活自己,那样的日子想想就美好。却忽略了这种想法背后满满的不现实性,且不说旅行是一件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才能实现的极其小资的事情,也不说肄业或者辞职专业旅行的困难程度,那些需要为旅行付出的代价都是未知的。就我现在这足以在夏日里中暑晕厥在某个陌生城市的体质,总还是不敢轻易尝试那些看起来听起来似乎很刺激美好的远行。我也只能在某个悠闲的周末,去周边的某个花开的地方走走。或者在某个悠然的长假,与家人朋友或者另一半去一个陌生或熟悉的城市走马观花。借以换换心境。
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如何改变你的生命,也并不能让你找回你生命中失去的一二。正如同失恋后的一场旅行并不能让你重新找回你那逝去的感情,而在于你出去走走会改变了你的心境。我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便是说,人总局限于一个狭窄的地方,心便也总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区域,无论为人处事,眼界窄了,便更容易斤斤计较。而当你换了一片天空,才忽然发现世界这么大,你所在乎的,都不过是一些小事。上大学以前家在海边,高三那年压力很大。觉得自己喘不过气的时候就去海边走走,海的宽阔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出去走走的意义正在于此。同样我也在对家厌倦的时候选择过离家出走,却忘了那样的逃避只是逃不开自己内心的一个很傻的借口。我不喜欢一个人一辈子都蜗居在同一个地方,学生时代忙学业,工作后忙事业,一直没有所谓的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同样也不喜欢一个人总把走天下挂在嘴边,好像大义凛然不顾一切勇敢向前,谁说他也许只是没有勇气面对眼前的生活而已呢?
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燥,还是出去走走吧。不过,别走太远,别忘了回家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