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如狗。中年危机。脍炙人口的话,话话插中平常的肥腻中年男女心坎。
前些时间,和一朋友闲聊,恰好,朋友已到不惑之年了。他的口头禅就是人到中年,不如狗。他说,他的梦想已尘封在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了,一辈子,平平淡淡,求不了了,也做不了了。他还举了新闻里谷歌裁员事件,这裁员就是裁中年肥腻男,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最后,他很悲观地哀怨:能有一碗饭就不错了。
因他的态度整整郁闷了一个星期呢。
但心理学许多研究表明:中年,是人生第二春。心理学中的毕生发展观认为:中年并不仅是生理机能从巅峰开始退化和丧失为主,相反,它有更加丰富的定义,表现在从事职业的精通、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的成长。
由此可见,那个朋友,似乎要违背客观规律了。
我们度过了身体机能状态如早晨般的青春年华,度过了四十岁或五十岁之前那些活跃的岁月。但是,我们仍将迎来午后般的人生。在这段时间里,人们无需如早晨般匆匆度过,而终于有时间去参与那些曾在激烈的人生竞赛时,被我们忽略了的智力、文化和精神活动。-----安妮 默洛 林德伯格,《来自大海的礼物》,1955。
其实,到了中年,正是开启追求全新的、更有挑战性的目标的时刻,正如圣雄甘地一样。
圣雄甘地,跨越了19至20世纪,两个时代的人类史上最伟大的道德楷模之一,却是一个没受过正规教育、智力不及平均水平的家伙。
中年的甘地,还是南非一个普通的律师时,他也是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经济窘迫的局面,直到,遇上了托尔斯泰后,醍醐灌顶,明白了不抵抗主义的真正内涵精髓,才开始人生重塑,成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解放事业。
1908年,40岁那年,圣雄甘地首次入狱,他在监狱里的7年的时光里,总结出来了一句话:人到中年,就要用你的身体、理智以及灵魂编织一张天衣无缝的网,并选择一种为其奉献一生的事业奋斗到死。
我们都固执地认为:学习教育属于年青人、工作属于中年人、娱乐等死属于老年人,这个传统的年龄分化结构,是工业化社会的典型特征,即将过时。
后皮尔杰(心理学家)时代的心理学家提出了新观念:年龄整合模式,即学习教育、工作、娱乐将贯彻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贯穿成年直到生命终结。
对于这个年龄整合模式,心理学家沙伊的一项西雅图纵向研究有力地支撑了它。
该研究随即选取了500名参与者参与实验。在22岁至67岁这个年龄范围内,以5岁为间隔开展心理实证。研究显示:大部分参与者绝对大多数能力(记忆、空间定位、归纳推理、知觉速度、反应快捷性)在60岁之前均未显著下降。也就是说,中年人在认知的很多方面都是没一点毛病,问题的。
前期火爆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女主人公便在离婚,生存技能全无状态下,开启了人生重构,寻找自我的状态。
为何它很火?我想这便是充分展示了人生重构成功的让人欢欣鼓舞的一面,引起了中年男女的感情共鸣。
无独有偶。人生重构的故事,就在我现实生活上演了。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我一个亲戚。她年轻时,抓住了机遇,承包工程当包工头,还入股了当时还没上市的康美药业,年少得志,挥金如土,还染上不良嗜好,千万身价化为乌有。
但她时隔五年,在中年时,实现了绝地反击。五年时间,她通过冥想、审视,反思,坚持运动,实现了蜕变,重新认识自己,最后遇见自己想要的自己,再次攀上事业的高峰。
她说,她的人生大起大落最为根本是没看清人性的弱点。她需要重新来过,寻找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人生就是不断地重构,直到自己死的那刻,都在不断地重构,重构自己对世界、人生、价值的认知。而这个重构的最大的功效就是让自己活得像一个人。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我们不再是工业化前期的产物,我们就会面临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而活到老,学到老,寻找人生的意义到老,一定是题中之义。
随着社会变化,年龄整合模式必将越来越流行,当看到白发苍苍的人还在努力考证,读书,玩游戏等等,都不要惊讶。
要知道,这就是时代的潮流,锐不可当。
我们或者是下一代人必定会有非常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态度。
所以,做好准备吧!
不管你处于年轻,还是处于中年,甚至是老年,没任何的理由,要求你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值得找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及拥有人生无数次重构。
让我们把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扔到垃圾堆,撸起袖子加油干,活出自己。
公众号号主按:谢艺浩,笔名南墙丞士,出身于会计的80后小生,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哲学、心理学爱好者。走过路过的亲友们,期待与你们一起开启认识你自己的心理学之旅。同时也欢迎各位订阅《南墙心理悦读》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