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著名的江南古镇。
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是2003年的电视剧《似水年华》,这部剧至今仍然是很多似水迷心中的白月光,甚至被封为文艺青年的扛鼎之作。也许当年的我还不足以理解剧中的人物情感,但留下了记忆中朦胧的乌镇,颜色单调的乌镇,让英小姐数次返回的乌镇。
诚然,对乌镇的向往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刘若英,然而数年前去过一次之后,对乌镇的确有一种念念不忘的心情,总是惦记着要再回去一次,那句著名的广告语“来过,便不曾离开”,倒是蛮真实的心情写照。
上周出差杭州,预留了一天的空档,特地回去乌镇溜达了一天,虽然也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影响了游玩的心情,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愉快的短暂的度假之旅。自六月份以来,紧绷的神经和心情,稍稍获得了些许安慰。
乌镇,的确是一个能让人瞬间安心的地方。
此次选择了入住西栅景区内的民宿,因为是一个人住,所以选择了一个小单间,价格非常实惠,只需要230元。景区外的民宿大多也是这个价格,但服务一定不及景区内的民宿,只不过小房间数量有限,能不能抢到房间真的是要凭运气了。这次我的运气还不错,预定的时候显示房间是街景或者庭院景观,而实际入住的民宿,是挨着西市河边的,也算是达成了“宿在乌镇,枕水江南“”的愿望了,是一个小惊喜吧。
按原计划,出差行程下午16:30全部结束,17:30抵达高铁站,大巴车到乌镇后应该不超过20:00,我可以从容欣赏西栅的夜景,再回到房间休息。而实际情况是,公司行程延误,以至于我抵达乌镇的时候已经是22:00了,到了景区关闭的时间,我办好入住走入景区的时候,行人都是在往外走。把行李托付给行李员,我还是在里面溜达了一小圈,然后乘坐电瓶车到了民宿附近,不得不夸奖乌镇的服务,行李直送房间,前台会在地图上清晰标示民宿所在的位置和路线,游玩可以很省心。
抵达民宿之后,我探头张望,房东阿姨戴着老花镜坐在椅子上刷手机,我抱歉地打了声招呼,大约我是最后一位入住的客人,她一直在等着我。阿姨很热情招呼我坐下,进屋端来了一碗银耳汤,早已饥肠辘辘的我接过碗也毫不客气地吃了起来,阿姨才给我找到房卡,我已经喝完了。进了房间,阿姨拿出一张早餐的单子,让我勾选明天早餐想吃什么,确定好早餐时间,然后又交待了一些注意事项才离开。
房间的确很小,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毕竟我也是曾经的酒店行业从业者,入住酒店难免带着职业病的眼光去检查一下房间的设备设施。民宿是根据老房子改造而成,床铺干净整洁,常规酒店应有的设备设施一样不差,同时还有很多细节的部分可以增加客人的体验感。比如,一次性用品中的梳子,不是常见是塑料梳子,而是印有乌镇logo的木梳,称不上十分精美,却也小巧雅致,可以带走作为纪念品。一次性拖鞋,则是采用乌镇特色的蓝印花布的元素制作的,十分古朴的风格。床头柜上的电话,是古董电话的造型,但它不是摆设,我拿起来确认了是可以使用的,性能良好;桌上的水壶茶杯则是青花瓷模样的套装,壶身花色是乌镇的房屋,极具乌镇特色了。拉开抽屉,左边的抽屉放了酒店的服务指南和插排,右边的抽屉是杂志和书籍,包含2018乌镇戏剧节的杂志、乌镇旅游的刊物、乌镇旅游的书和木心的第一本国内出版的作品《哥伦比亚的倒影》,电视柜旁边的柜子里还放了一只保险柜。再仔细看墙上的插座,配备了国际通用插座,以及不间断供电的插座;洗手台的水龙头,除了冷热水龙头之外,还有一个直饮水的水龙头,可谓是细节服务已经到了极致了,我前些天住的星级酒店,都没有这么完备的设施服务。打量完房间之后,还是觉得饿,应该出去觅食,捡了一个随身小包我便出门去了。
夜晚的乌镇很安静,昏黄的街灯照亮石板路,微风送来桂花香味,轻轻呼吸着香甜的空气,心情瞬间变得喜悦,赶路的疲惫在这一刻消失殆尽。路上依然会遇到三三两两的游人,一些重要的路口还有工作人员在值守,即便是深夜独自行走,也有着足够的安全感。循着声音走去,一条小巷里有一家还在营业的客栈,站在门口张望了一下,还有几桌客人正在宵夜,对面食向来无感的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选项,最后走到了景区外买了些水果和小吃,然后再刷脸进入景区内。住在西栅景区里的游客,是可以在入住之后用身份证在旁边办理多次出入景区的登记的,一般是到入住日期截止日的12:00以前,体验了一把,的确很方便快捷。再次回到民宿的时候,民宿大门已经虚掩上了,轻轻一推,老木门还是发出的吱呀一声,未免惊扰其它住客,我刻意放轻了脚步,等进了房间,才终于放松下来。洗完澡上床,拉开粉色的窗帘,我才发现房间是临水的,打开窗子能看到水面,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心情大好。
然后是一夜好眠。
清晨六点,窗外传来稀疏的游客交谈的声音,还有船桨划水的声音,一下,一下,轻巧而有规律。我起来掀开窗帘的一角向外张望,对面河岸边有一对母女正在拍照,女儿帮妈妈在调整造型,旁边的石板桥有行人经过,水面上正驶过一条运送物品的船,一桶一桶的,我猜那应该是沿河民宿产生的垃圾,正在统一运出景区。
洗漱更衣后,我拉开了窗帘,在墙上找到防盗窗的钥匙,费了点劲儿把网格状的防盗窗推开,窗子的视野变得开阔了许多,可以探出头去,尽情地张望。刘若英在广告片里说,在乌镇,归回生活本来的样子。清晨的乌镇,还没有太多的游客,大约是最接近乌镇本来的样子吧。我拿出了木心先生的书,靠坐在窗边,享受难得的阅读时光,伴着清晨的微微凉风,窗外的潺潺流水,甚是惬意。
约莫一小时后,我下楼用早餐,房东阿姨说因为家里有事,没有准备早餐,带我去隔壁邻居家吃,言语中尽是歉意。隔壁民宿家的夫妇俩人,也是很热情周到,煎的金黄的鸡蛋,咸菜肉丝面,还有定胜糕和酸奶。民宿的餐厅在一楼,比二楼房间更接近水面,窗台边上是一排随意生长的绿植,没有好看的形状,但是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我很努力,但最终仍然没有把面吃完,分量实在是足,至于味道嘛,我对面食的欣赏能力有限,只能说还可以。
用过早餐走出民宿,街道上的游客已经开始多了起来。我穿过一座桥走到河岸的对面,发现原来似水年华红酒坊就在我居住的民宿斜对面,距离很近。在门口的秋千上坐了一会儿,拍了几张照片,还仔细到那个签名墙数了数我能认出的签名。旁边就是默默的家,站在门口张望了一会儿,那里现在应该是一个餐馆,清早并未营业,只有门口的花在默默绽放。
没有看地图,随心所欲地走着,看着人少的地方,我才会静坐一会儿,拍几张照片。因为不是第一次来,就不会那么有新鲜感,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感受,微润的空气,泛黄的秋叶、绽放的木芙蓉、碧绿的流水以及穿过树叶的斑驳阳光。路边一只喵星人,懒懒的窝在那里,也不怕人,大概是习惯了乌镇游人如织的节奏,它固执地只做自己的事情——静静冥想,不管多少人经过也懒得睁开双眼。后来又经过了几个酒吧,临水而建,极具情调,可惜一个人来,也没有机会晚上在这里停留,否则有闺蜜知己一同小酌几杯,该是何等的惬意舒心!
白莲寺的后方,便是通往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和乌村的方向,这一片稍有些偏远;游客大约都在桥前止步了,发现不了这里的风景。院子里有一小片各色的玫瑰花在孤独盛放,红的、黄的、白的,傲立枝头,旁边还有一大片紫色的小花,叫不出名字,倒是颇有薰衣草花海的感觉。玫瑰和紫色小花的数量虽多,香气却是盖不过金桂的,两棵桂树低调地长在院墙边上,金黄的小花儿缀满枝头,清香四溢,让人不由得想多停留一会儿。
乌镇的总设计师陈向宏说,西栅是修旧如旧,的确是做到了。不论走到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西栅的历史不止这短短的十二年,而古老与现代的碰撞融合,更能带给人惊喜吧。经过诗田广场和水剧场附近,看到正在搭建的舞台,该是在为两周后的乌镇戏剧节在做准备。从第一年的时候我就说,我想来乌镇戏剧节,今年已经第七届了,我只能在戏剧节的海报边上合影一张,假装我在戏剧节的时候来过。
十点左右,被一个莫名其妙的工作电话打扰,心情被影响。回到房间生了会儿闷气,调整了好一会儿,才把行李收拾好交给房东,让她帮忙托运到游客中心,然后我可以继续在西栅游荡。此时游客比先前多了许多,导游举着小旗子,后面跟着一群拿着地图的游客,导游的声音很程式化地介绍着乌镇的历史,游客也很不走心地听着。其实乌镇这样的地方,还是适合轻松悠闲地晃悠,跟着导游走,就失去了自在愉悦的感受。
几个小吃摊上都是大排长龙,上一次没吃上的萝卜丝饼,这一次肯定不愿错过,站着排了二十多分钟,才能吃上热气腾腾的萝卜丝饼,外层酥脆,内里香甜,是我喜欢的味道。春卷和葱包烩嘛,就差点意思,没有惊喜。桥里桥烧饼,倒是可以给个高分好评,特意多买了一个放着,想着晚上赶路可以当干粮,顺便也体验一下冷吃烧饼是什么风味嘛。
往外走的路上,经过染坊,高高挂起的蓝印花布,几乎是乌镇的另一张名片。上一次来在这里凹了不少造型,后来手机丢失,只留下一张照片可以回忆,这一次也就跑过去再凹一下造型,留下几张游客照。最后经过西栅的风雨长廊,看着乌镇代言人奶茶的宣传海报,会心一笑,上次来的时候没有看到她,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这一次随处可见她的海报,才像是对的感觉。
其实西栅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逛到,时间限制,只能下次再约。到东栅的时候,明显感觉天气似乎要发生变化,脱下了半天的外套又重新穿在身上,逛了四个小时的我,总是觉得乏了。于是买了一张船票,选择走水路,也体验一把我在船上看风景的感觉。散客拼船,东栅只要30元,西栅的价格是60元,凑齐4人就开船。恰巧四个独行者,凑到一艘船上,百年修得同船渡,大约也是一种缘分,可惜大家都没有聊天的欲望,我也就跟着保持沉默。船上的气氛略有些尴尬,不过不影响各自拍照的热情,三女一男,各自举着手机,有拍流水的,有拍岸边的,有拍自拍的,还有人拍摇撸的船夫。全程发出声音的人只有船夫,介绍乌镇的历史和民俗,东栅的原住民还有一百多户,生活气息要比西栅更浓一些,最直接的,是晾晒在河边窗台的床单,粉色的,大概是很多人家里都有的一条床单,反正我记得小时候我家里就有这个花色的,至今仍在用。
上了岸,走到东栅大街,狭长的石板街上全是熙熙攘攘的游人,与上午在西栅的悠闲自在相比,体验感是差了许多。既然找不回闲逛的心情,那就索性也当游客,直奔景点走马观花。第一个去的地方,是茅盾故居,茅盾大约是乌镇最有名的人了,原名沈德鸿,跟我还是本家。来乌镇的路上,司机还介绍说乌镇的子夜路,就是根据茅盾的文学作品《子夜》命名的,除了路名,还有酒店也以此为名,在东栅景区入口附近,有一所子夜酒店。
上次来东栅,没有去成的一个景点是电视剧《似水年华》的拍摄地——晴耕雨读,是剧中的书院,齐叔和文修古籍的地方。路上听导游介绍,导游显然不走心,他说这地方拍过电影,说此景点周末节假日不开放,因为狭小拥挤,游客太多的话,承受不起。既然开门了,当然要走进去看一看,入口的门廊两侧,挂着《似水年华》的剧照,那一年的文和英,仅仅是两张剧照,已经勾起了我的无限惆怅。齐叔休息的藤椅,仍然静静的放在门口,仿佛他只是走开了,一会儿还会回来。
嗨,我这千回百转的心情,是无法跟来去匆匆的游客分享的,只有我知道,你知道。
木心先生的故居,也是第二次来,不同于上一次的走马观花,这一次刻意延长了停留的时间,细细观看了木心先生的珍贵手稿。难以想象先生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多少苦难,人生最好的时光被迫蹉跎,难的是他始终保有初心,于是才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先生的许多文字,都值得一读再读,好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有知音的,木心先生是许多名作的知音,希望我也能成为木心文字的知音人。
走到河对岸的商业区闲逛了一小会儿,无非是景区里都有的那些玩意儿,走得多了,看得多了,也就没有什么购买的欲望了。偏生这时候天空下起了小雨,我的伞还在西栅游客中心的行李箱中,只得拐进伞店,买下一把。店中有许多精美的油纸伞,当然价格也很精美,考虑一下性价比,选了最实用的一把,撑起新雨伞再度漫步河边,又是别有一番滋味了。雨中的乌镇,更多几分忧郁的气质,雨水洒落屋檐河面,圈圈点点,河岸垂柳依依随风摆荡,所谓烟雨江南,大约如是。
时间总是不知不觉溜走,到了要离别的时刻,再看了一眼逢源双桥,回味了一下剧中英和文的对话,快步离开了东栅。回到西栅取了行李,便在门口等待去往乌镇汽车站的公交车,一位气质很好的阿姨向我问路,交谈中得知咱俩目的地一致,都是萧山机场,于是结伴而行。其实在乌镇的这一天里,遇到很多跟我一样独自游玩的旅人,但是像阿姨的年纪,还独自一人旅行的,还真是独一份。出于好奇,询问了她原因,阿姨说,我到了这个年纪了,不用工作,也不用操心孩子,唯一的乐趣就是四处走走看看,年轻的时候没机会,老了趁还能走动,就得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顿时心生羡慕,希望我老了的时候,也能过上如此自由的生活。
两次来乌镇,都是因为正好在附近出差,行程匆忙,总归是没能任性畅游,漏掉许多有趣的地方。几年前过来的时候,景区外虽然很多酒店,但是却很少商铺,这次过来,在外面看到一点点的招牌,多少有些恍惚,仿佛还没有离开市区。还好景区内还是一如从前,记忆中的样子,大多没有变,希望一直保持它原来的样子。
来过,便不曾离开。心的乌镇,我还会再来。
网友评论